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療是在一定的時間窗口內(一般為發病12小時以內)行急診介入治療(醫學上稱為直接PCI)。分析導致延誤的具體原因,但是我國很多病人的救援都達不到這個時間。
在於救治過程中五個主要環節拖了後腿,專家介紹: 1.與患者相關的延遲。即患者自發病到接觸醫務人員的時間延遲,據統計,有46.7%的患者就診時間>12小時,失去了接受急診再灌注治療的機會;僅有38.9%的患者就診時間<6小時。導致這一延遲的原因主要為,患者對AMI(急性心肌梗死)的認知貧乏,沒有及時就診或撥打急救電話;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時間長等。 2.轉運的延遲。解決這一延遲的關鍵在於,建立AMI智能轉診和保證交通的暢通無阻。 3.非介入醫院的延遲。非介入醫院的延遲平均是68分鐘,只有11%非介入醫院的延遲<30分鐘。這一環節的解決策略在於,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醫院,增強急救醫生及無直接PCI能力醫院的醫生對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診斷和處理能力,能立即做出初步診斷,進行規范化救治,並轉運至合適的醫療機構。 4.門-球時間的延遲。即患者自發病後排隊、掛號、就診、繳費、取藥、辦理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誤。 5.介入醫院的模式造成的相關延遲。包括介入醫院的位置,復雜手術,病情不穩定,術後經驗以及急診手術等因素。 在這五個環節中,專家著重強調了與患者相關的延遲,她認為,加強患者教育能明顯縮短急救時間。“急診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發病後患者先忍上三個小時才叫救護車,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做不做手術要等全家到齊了商量一個小時。這些環節太浪費時間了,所以患者教育是最容易改進的、最有效的措施。” 對此,專家也講述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病例,曾經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送來很及時,當時的身體狀態也適合手術,但在手術前,家屬因為害怕風險而拒絕簽字。最終導致時間延遲,患者心肌壞死,術後心髒長了室壁瘤,對心功能造成了影響,家屬後悔莫及。概 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靜脈血栓。如果患上靜脈血栓,會引發
血栓性淺靜脈炎屬於中醫血痺、脈痺、腫脹、血瘀的范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