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療是在一定的時間窗口內(一般為發病12小時以內)行急診介入治療(醫學上稱為直接PCI)。分析導致延誤的具體原因,但是我國很多病人的救援都達不到這個時間。
在於救治過程中五個主要環節拖了後腿,專家介紹: 1.與患者相關的延遲。即患者自發病到接觸醫務人員的時間延遲,據統計,有46.7%的患者就診時間>12小時,失去了接受急診再灌注治療的機會;僅有38.9%的患者就診時間<6小時。導致這一延遲的原因主要為,患者對AMI(急性心肌梗死)的認知貧乏,沒有及時就診或撥打急救電話;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時間長等。 2.轉運的延遲。解決這一延遲的關鍵在於,建立AMI智能轉診和保證交通的暢通無阻。 3.非介入醫院的延遲。非介入醫院的延遲平均是68分鐘,只有11%非介入醫院的延遲<30分鐘。這一環節的解決策略在於,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醫院,增強急救醫生及無直接PCI能力醫院的醫生對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診斷和處理能力,能立即做出初步診斷,進行規范化救治,並轉運至合適的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