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先兆相關知識
經常遇到的頭痛、大肚皮和脈壓差過大過小等現象,近年來被發現居然是預測冠心病的重要線索。
頭痛是心絞痛的先兆
偶爾出現頭痛不足為奇,要是經常頭痛就得當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經常劇烈的頭痛,可以是心髒病的先兆。這一發現有些偶然。研究者發現每當刺激猴子的脊髓頂部神經時,心髒和頭部都有反應。這提示人的頭部和心髒有一條共用的神經傳輸通路,因此推測心絞痛的信號可以通過這個共用通路反應為劇烈的頭痛。這種推理很快被一位美國神經科專家在人體證實。他在研究中發現,那些預示心絞痛的頭痛病人,在治療心絞痛後頭痛會隨之消失。專家們認為,雖然頭痛不能與心髒病劃等號,也不能一有頭痛便懷疑心髒有問題,但經常性的劇烈頭痛應該小心,因為它作為心髒病的一個重要先兆,是無可置疑的。
腰圍粗預示血脂高
血脂作為預示心髒病的危險因素是沒有疑問的。比如,過高的低密度脂蛋白和apoB蛋白,預示患心髒病的危險高於血脂正常者的20倍。可是你總不能經常抽血化驗血脂水平。為了找到一種簡易的預測方法,加拿大脂類研究中心的專家最近發現,通過腰圍變化可以預測血脂高低和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大小。專家們對2000多名男性進行了5年的研究後發現,如果一位40歲以上的中年人腰圍為90厘米時,將有80%的患心髒病的危險,40歲以下腰圍達1米時,這種危險又會明顯增高。研究還發現,胖人只要降低10%的體重,腰圍就會明顯變細,且預示起碼減少了30%的有損心血管的內髒脂肪。
脈壓大患冠心病風險也大
測完血壓,往往沒有多少人關心脈壓多大;因為人們不大了解脈壓意味著什麼。脈壓是收縮壓減去舒張壓的壓差值。近年發現,脈壓大於65mmHg的人與脈壓小於45mmHg的人相比,不僅患心髒病的危險性及病死率高出3倍,而且這些人出現心力衰竭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因此專家們建議,脈壓過高(大於65mmHg)是預測心髒病的依據之一。
冠心病與出汗
坐在我診療桌前的老伯愁容滿面,只見他滿臉都是汗,尤其是前額和鼻翼旁,一坐下來便掏出一塊毛巾去擦。喘了老半天,他才緩過勁來,苦著臉對我說:“醫生,我得冠心病已經好幾年了,平時胸悶、心慌已經夠我受的了,最近又添上了一個愛出汗的毛病。白天一動就出汗,晚上更厲害,一覺醒來.枕巾全給汗浸濕了,而後人又覺得特別冷。我真擔心,是不是冠心病加重了?”老伯氣喘吁吁地說完這番話,腦門上又滲出了細細的汗珠。我問老伯:“你得冠心病已經好幾年了,定期隨訪嗎?”他說:“我一直在看西醫,也沒間斷服藥,最近心電圖檢查也沒啥特別異常。”我寬慰他說:“既然這樣.你不必過分緊張,冠心病患者大多數都伴有汗出異常。”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裡,就指出“汗為心之液”。因為心氣不足,會造成營陰外洩而汗出。冠心病病程較長,患者年齡偏大,多有氣陰兩虧之候,其多汗而氣陰兩虛、心血瘀阻所致,是冠心病患者在穩定期或心功能不全時出現的伴隨症狀,並不預示冠心病病情的加重。
聽了我的詳細解釋,老伯臉上出現了寬慰的笑容:“這樣我就放心多了,那出汗是不是可以不用管它?”我告訴他:“那可不行。胸痺(冠心病屬中醫胸痺范疇)汗出症患者,有時白天出汗.動則更甚(稱自汗),有時睡眠中出汗,醒來汗即止(稱盜汗)。經常反復出汗的話,容易感受寒邪的侵襲,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也會增加冠心病發作的次數,所以要積極治療。根據中醫的辨證法,胸痺汗出宜用丹參飲和生脈飲行氣活血、補氣養陰,並隨症加減,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主要的用藥為黨參、麥冬、五昧子、丹參、砂仁、檀香等.根據你的體質,還可加用黃芪、桂枝、龍骨、牡蛎、糯稻根、韭白、大棗。等汗出症狀緩解了,再用中成藥玉屏風散以鞏固療效。”
“除了吃藥,我還該注意些什麼?”老伯不放心地追問。“在起居飲食方面,應保持居室通風,注意保暖,但也不要穿得太多,以避免出汗後著涼。盡量少吃油膩、辛辣之品,多食魚類、水果、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晚上睡眠前用熱水浸泡雙足半小時,並按摩足心的湧泉穴,以加速血液循環。臨睡前,喝一杯高鈣低脂的熱牛奶以幫助睡眠,也可養心陰。每天堅持鍛煉,如散步和打太極拳。另外,再告訴你一個食療方:用蓮心、紅棗各250克,枸杞50克,與糯米共煮熬粥,每天吃一小碗,有益氣養心陰的作用,對你這樣氣陰兩虛胸痺汗出的人效果較好。”
經過2個月的調治,老伯的汗出症狀明顯改善。最近,他又坐到了我的診療桌前,既沒有氣喘吁吁,也沒有汗流滿面,看上去神清氣爽,前後簡直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