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檢查,到底在查什麼?幫爸媽看懂血脂化驗單
據統計,我國有高達1.6億人患有血脂異常。血脂異常是腦卒中、冠心病等嚴重疾病的“元凶”,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盡管近年來,人們對血脂這一名詞並不感到陌生,但大多數人還是對自己的血脂狀況缺乏清楚的認識。
血脂不正常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通常需要抽血化驗才能做出判斷。可是很多患者面對血脂檢查報告時卻一頭霧水,不知道這些指標代表的含義。
今天,我就在此解答一下大家普遍比較關心的血脂的相關問題。
血脂檢查,到底都在查什麼?
所謂的“血脂”,就是指血液中脂類的總稱,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血脂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總膽固醇(TC):與防治冠心病有關
代表血液中所有的膽固醇的量。目前認為,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是防治冠心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我們中國目前理想的總膽固醇水平,在《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裡面是小於5.7mmol/L。一般人群只要總膽固醇高於5.7mmol/L就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症。
甘油三酯(TG):輕微升高不用緊張
代表血液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單純性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只有伴以高膽固醇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情況時,甘油三酯升高才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甘油三酯的正常值要小於1.7mmol/L,如果高於這個數值,醫生就會診斷為高甘油三酯血症。但是如果略有升高,在2mmol/L以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LDL-C:“壞”膽固醇,越高危害越大
它的學名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含有多種成分的復合體,含有較高的膽固醇,是目前最受重視的血脂指標。
因為膽固醇是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膽固醇靠脂蛋白來運輸。蛋白質比重比較大,膽固醇(即油脂)比重比較小(所以浮在水面上)。
膽固醇越多,膽固醇和脂蛋白結合體比重就越小;反之,膽固醇越少,比重越大。據此分為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越高,說明膽固醇越多,對人體的危害就越大。
HDL-C:“好”膽固醇,高了反而有利健康
它的學名叫“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項比較特殊的指標。
因為它是運載和清除膽固醇的“清潔工”,因此它升高反而是一件有利健康的好事,過低反而會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險。
所以現在專業醫生不再單純講高血脂了,而多是講血脂異常。
甘油三酯輕度升高,飲食運動降血脂
甘油三酯是血脂中的一項指標,單純的甘油三酯升高稱為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
對於甘油三酯水平輕度升高的患者,飲食、運動、改善生活方式等就可能降低血脂水平了;而對於重度升高的患者,在此基礎上,需要通過藥物治療,以預防急性胰腺炎的發作。
LDL高、HDL低,當心動脈粥樣硬化
HDL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預防作用,因此是“好”膽固醇;而LDL升高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是“壞”膽固醇。
LDL高、HDL低意味著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要注意平時的飲食、生活方式等並定期復查。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高膽固醇固然對身體健康不利,但膽固醇過低一樣會影響健康。
一定范圍內的膽固醇非但無害,它還是人體必需的基本物質,參與身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當膽固醇略低時,一般不影響健康;但是如果膽固醇水平過低,往往會導致皮質激素合成減少,從而導致應激能力減弱,免疫力減弱,使正常的抗病能力減弱,或者導致性激素合成減少,影響正常的性功能,這些均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不是所有的膽固醇升高都要吃藥
高膽固醇血症的治療目的主要是降低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膽固醇只是略高於正常參考值,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加強鍛煉等方法進行治療。
但如果患者明確存在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則應當在上述的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
常見的降脂藥物有哪些?
目前,降脂藥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他汀類藥物:
這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一類調脂藥物。由於這類藥物的英文名稱均含有“statin”,故常簡稱為他汀類。
該類藥物是目前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的主要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輕度胃腸反應、頭痛,嚴重者可導致肝損害。
貝特類藥物:
貝特類藥物的主要適應症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該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反應、惡心、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肝損害。
煙酸類藥物:
煙酸類藥物屬於B族維生素,當用量超過其作為維生素作用的劑量時,可有明顯的降脂作用。
該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有面紅、皮膚麻刺感、皮膚發癢和頭痛、頭暈等。
膽酸螯合劑:
適用於高膽固醇血症,對高甘油三酯血症無效,對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都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需與其他類型的血脂調節藥物聯合應用才能奏效。
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腹脹、輕度惡心及便秘。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主要通過抑制膽固醇的吸收來達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血液黏稠度高≠血脂高
許多人經常把血黏度和血脂畫上等號,認為血液黏稠度高,就是血脂高,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由於血液黏稠度這一檢測指標所涉及的成分很復雜,測定方法也很受局限,所以並不能完全反映血液的實際黏稠度和對血管的損害情況。
另外,影響血液黏稠度的因素也很多,檢查結果往往不夠准確,所以血液黏稠度已經成為了一個“垃圾指標”,在臨床上並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而且目前也沒有真正能夠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藥物。
所以檢查的指標應該是血脂的水平、凝血常規、炎症指標、動脈硬化指標、血小板活性等,而不應再檢查血黏度這個指標了。
預防和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戒煙、限酒、健康飲食、加強鍛煉、控制體重、調理血脂、抗血小板、抗動脈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