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一項調查顯示,卒中後患者抑郁的比例為30%至64%;心肌梗死患者中45%伴有抑郁。有些心血管病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發展至精神疾病,常在兩個特殊階段:一是剛意識到自己身體出了問題,另一個則是在治療和康復期。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在這兩個階段出現心理問題,並非是他們擁有特殊的心理特質,而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功能發生了變化。原來沒病時,可以毫無顧忌地做任何事情,一旦得了慢性病,干什麼都放不開手腳。他們看到自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又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因此,心裡就產生了巨大落差,容易導致心理動蕩。 平和的心態是疾病治療的重要保障 對於心腦血管病病人來說,只要按照醫生的處方及時用藥,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控制體重、規律起居等,不但能夠預防疾病,還可以減輕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科學的飲食是治療疾病的基礎,合理的鍛煉是康復的重要手段,而平和的心態則是疾病治療的重要保障。因此,心腦血管病病人應注意遠離焦慮、急躁的心態。 無論對什麼年紀的人來說,不良的情緒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緒一旦緊張、激動,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增加,結果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顯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嚴重的是,這些變化有時會導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髒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