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有著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擁擠人潮,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但人們還是普遍感到孤獨。美國一項新研究證實,人是社會性動物,長期處於孤獨中的人,基因活動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傳染病、高血壓、失眠、癌症等疾病,甚至早亡。
孤獨在全球蔓延 孤獨對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並在全球范圍內彌漫著。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6.9萬參與者中,九成人有孤獨感。國內某婚戀網站進行了一項8.5萬人參與的大型調查,結果發現,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獨感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歐洲一項調查也表明,約1/3的人經常感到孤單。 孤獨就像病毒,擴散到每一個社會群體。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我國農村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還有一項針對近1.4萬名城市老人的調查發現,四成人有孤獨、壓抑之感。盡管處於大集體中,但社會變遷也讓本應天真活潑的孩子和學生們陷入孤獨。某兒童娛樂網站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5萬名兒童中,有37.2%感受到孤獨;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發布報告顯示,六成大學生覺得孤獨。 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孤獨感也不盡相同。在廣州崗頂工作的王子航告訴記者:“每到小長假,我就備受煎熬。身邊有家的同事其樂融融,我卻只能翻開電話簿,對著幾百個號碼發呆,找不到一個能聚聚的人。”44歲的外企中層領導周茂玲盡管每天迎來送往,但也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孤獨。“每天應酬不斷,大家笑臉相迎,回過頭就形同陌路,這種孤獨感難以訴說。”山東煙台的張翠蓮年近古稀,更有著無盡的寂寞難以打發。她把4個孩子拉扯大,全都飛到了大城市。“我原本盼著過年,現在又有點害怕。一過初七,甚至有時候初五剛過,孩子們就要回去工作了,又剩下我一個人”,剛熱乎起來的心窩又復歸寂寞。 孤獨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支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著名的孤獨實驗。研究者將受試者關在隔音房間裡,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棉手套,盡可能減少聽覺、視覺、觸覺等刺激。除了進餐和排洩外,受試者必須24小時躺在床上。結果,盡管實驗報酬很高,但幾乎沒人能堅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試者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對疼痛敏感及出現幻覺等症狀。可見,孤獨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國楊百翰大學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孤獨感的危害相當於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翰·卡西奧波指出,孤獨感會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水平,從而削弱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獨者的血壓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髒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國、芬蘭和瑞典三國聯合研究發現,孤獨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發病率增加2~3倍。美國加州大學一項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發現,常感孤獨的人,壽命減少6年。 中科博愛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告訴記者,孤獨是一種相對封閉的心理狀態,是因為感到自身與外界隔絕或被排斥而產生的苦悶心情,甚至導致抑郁狀態。多由下面幾個原因導致。 首先,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之間的交往會增加人們內心的安全感、歸屬感,讓人們感受到溫暖與快樂。但現代社會要的是高效,導致友誼“快餐化”,熟人越來越少,情感無處寄托,只能任孤獨蔓延。價值觀實用主義化也讓人容易產生自我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