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痙攣型:
雙上肢屈曲、握拳、拇指內收於掌心中;雙下肢僵直、站立時雙腿交叉呈“剪刀”狀,雙足下垂、足尖著地、足內翻。小嬰兒抬頭、翻身、獨坐、站立的開始時間均較同齡兒童延遲。
(2)手足徐動型:
患兒除有各項運動發育延遲的表現外,出現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如:怪異表情、上下肢體的不自主扭動、舞動、無目的不協調運動、口齒含糊不清、不自主伸舌、流口水等。
(3)肌張力不全型:

表現為全身肌肉松軟無力、主動運動少、哭聲低下、吸吮無力、吞咽食物困難。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
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上幾種類型可以合並存在則成為混合型腦癱。不同類型的腦癱治療方案各不相同,如痙攣型的治療目的是降低肌肉張力,使其松馳,而低張力型則是要使肌肉張力上升,使其力量增強。而徐動型則主要是增強、強化運動控制能力。因此腦癱患兒正確的診斷與分型是指導制訂治療方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