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對於低、中危高血壓患者,如果3個月內非藥物治療有效,血壓達標,可以不用藥物。而高危病人或伴有糖尿病和腎功能不全等的病人在積極的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要認真進行非藥物治療。
飲食療法的意思就是說在中醫學理論或現代食品營養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選擇食用某些食品來達到治病或養生保健的目的。飲食療法因為其治療效果好又沒有明顯的副作用、防治兼顧、經濟實用而被人們所廣泛接受。但是又因其見效較慢,且作用較弱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常需與其他療法配合。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說,飲食療法是治療的基礎。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體差異,指定長期適宜的食療和藥膳食譜。 飲食與高血壓病有何關系: 飲食不節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如高鈉鹽飲食、酗酒、高糖、高脂肪飲食都可引發高血壓病。 食鹽與高血壓的聯系早就引起人們注意。從人群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看,在極高鈉攝入與極低鈉攝入人群,平均每日鈉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生率相關,即低鈉低血壓,高鈉高血壓。在我國,北方地區高血壓患病率高於南方,就是因為傳統上北方地區人食鹽量多於南方,所謂“南甜北鹹”。高鹽飲食後不僅偶測血壓上升,動態血壓監測的血壓晝夜節律也發生變化,夜間谷變淺:24小時平均血壓以及血壓負荷值均增加。 大量飲酒和高血壓的關系已在數個橫斷面和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證實。酒精量與血壓存在正相關,且飲酒與高血壓患病率也相關,證明酒精是高血壓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酒精與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的正相關,提出飲酒量與血壓之間存在著劑量一反應關系,隨著飲酒量的增多,收縮壓、舒張壓也隨之逐漸升高。重度飲酒(每日飲酒精超過65毫升)或長期飲酒者的高血壓患病率及平均血壓均顯著升高。每天平均飲酒精30—40毫升者,與不飲酒者相比收縮壓高0.40~0.53千帕,舒張壓高0.13~0.27千帕,高血壓患病率高50%;如每天飲酒精50一60毫升,則收縮壓比不飲酒者高0.67—0.80千帕、舒張壓高0.27~0.53千帕;每天平均飲酒精60—70毫升者,高血壓患病率比不飲酒者高100%。 另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膏粱辛辣炙烤等厚味之品,出現肥胖、血脂增高、糖耐量降低等危險因素,最終可促成、引起高血壓的形成。若已患高血壓,仍不注意飲食衛生則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現嚴重並發症和心腦血管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