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血管易長“瘤”
動脈夾層瘤是血管瘤的一種,它是動脈血管壁薄弱部分形成的一種囊性擴張。人的血管壁是由內膜、中層及外膜構成的,動脈夾層就是在主動脈中層發生的一種病變,它是在血流的沖擊下由於內膜破裂,血液通過內膜破損口進入到中層而形成的血管囊腫,如果因血壓升高等原因導致它向血管壁外破裂,將會大量出血。因為主動脈是人體中最大的血管,無論是胸腔、腹腔等哪一個部位破裂,都可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動脈夾層瘤以前是比較少見的嚴重心血管病,多見於老年人,但隨著高血壓患者和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增多,此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而且日趨年輕化。患者多因長期大量抽煙、喝酒、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不良不知不覺中產生動脈血管病變。 本來人的血管是很有彈性的,但由於上述各種原因,在部分人身上可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彈性變差,部分薄弱環節就易出現囊性擴張。這就好比在某一段動脈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如果血壓控制不好,隨時都可能被“引爆”。 檢查B超排查是首選 一般出現疼痛說明動脈夾層已破裂,如果血管沒完全破裂,還有得救。但若拖的時間太長,血管完全“爆開”就難以保命了。但動脈夾層破裂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如腹動脈夾層破裂就易被誤為腎絞痛或急性闌尾炎、胃穿孔等。因為其病變血管靠近背部椎骨,痛起來向背部輻射和特別跟腎結石、腎絞痛有些類似,特別是本身又查出腎結石的患者,更容易被誤診。他建議,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胸背或腹部等游走性疼痛,經一般治療無效者,應排查是否可有動脈夾層破裂的可能。 主動脈夾層瘤的患者很多都無明顯症狀,需要很細心的觀察或做B超才能發現。近年來,不少單位組織體檢,不時也會在B超中“揪出”一些不同程度的主動脈夾層瘤患者。這類已確診但目前仍未有明顯病症的患者日常應控制好血壓,並且定期檢查夾層有無變化;一旦出現劇烈腹痛胸痛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告訴醫生,第一時間排查是否因動脈夾層破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