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我國曾大量篩選抗心律失常中藥,先後發現數百種中藥單體和復合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如苦參鹼、小檗鹼、小檗胺、粉防己鹼、黃楊鹼、青蒿素、心律齊、心泰平等,但為什麼中藥抗心律失常療效有限?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室楊寶峰教授等人近20年來對中藥單體和復合物進行研究,並與奎尼丁、利多卡因等西藥比較,結果發現中藥效能、效價低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弱於西藥之故。
楊寶峰教授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最佳靶點假說”,他認為:“在心律失常發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通道,稱之為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最佳靶點。換言之,一個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應對最佳靶點有作用,且至少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離子通道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