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發燒易導致小兒先天性心髒病
先天性心髒病是胎兒時期心髒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髒病。其發病率約占出生嬰兒的0.8%,其中60%於<1歲死亡。發病可能與遺傳尤其是染色體易位與畸變、宮內感染、大劑量放射性接觸和藥物等因素有關。隨著心血管醫學的快速發展,許多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得到准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病死率已顯著下降。 如何預防小兒患先天性心髒病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重視的一件大事。專家指出,妊娠頭三個月時,母親感冒、發高燒或者服用抗生素,接觸農藥等有毒化學物質,都可能增加胎兒患先天性心髒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早孕時誤吃避孕藥、飲酒,也可能誘發先心病。 研究顯示,母親妊娠期間感染風疹病毒能導致嬰兒發生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畸形、肺動脈狹窄和室間隔缺損。發燒38℃以上的准媽媽,生下“先心兒”的風險比沒有發燒的人高一倍。 國內有研究顯示,孕早期居室距離馬路小於半米,甚至住在裝修不滿一年的房間內,孕期接觸染料、油漆或印刷原料,也是誘發先心病的危險因素。 專家建議,如果准媽媽過冬時感冒、發燒或者吃了抗生素,建議在懷孕20周至24周做胎兒超聲心動圖,以及早發現寶寶心髒有無不妥,為早期治療做准備。 目前專家公認的引起先天性心髒病的原因通常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有專家指出,雖然尚未有准確數據明確證明,但據調查統計,目前環境因素是造成我國小兒先天性心髒病的主要因素,如孕婦接觸放射線和重金屬,在工作中接觸有機溶劑及吸煙、飲酒均與發病有關。 環境因素:先心病禍首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人們長期生活在被污染的環境中,當這種生理功能達到一定限度,超過人體“忍受”程度時,就會引起疾病,導致終身殘疾或者死亡。 由於環境污染的加劇,重金屬、有害射線也嚴重影響母體的健康,母親如果患上了紅斑狼瘡,生下的孩子有2/3的幾率患上“先天性心房室傳導阻滯”。還有,如果母親在懷孕時服用某些藥物,例如治痤瘡的某些藥物,也會誘發出生的嬰兒得先天性心髒病。 手機電腦輻射成新誘因 一般認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兒心髒在母體發育最重要的時期,一些內在或外在因素影響到胎兒心髒的正常發育是造成先心病的重要原因。現在比較明確的因素有,如孕婦在孕早期內發生病毒感染(流感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服用某些藥物(抗腫瘤藥物、抗糖尿病藥物)、接觸放射線等。 此外,手機、電腦等輻射對先心病的影響也逐漸引起行內的關注。曾經一位非常復雜的先心病患兒,他的母親就是一位電腦軟件工程師,在懷孕期間她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時間都超過了1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