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女教師監考時猝死”的新聞牽動著眾多網友的心。新聞中提到,猝死的教師曾在體檢中出現“早搏”和“心律失常”的診斷卻沒被重視,因此不少有類似情況的網友產生了疑問:“心律失常會引發猝死嗎”、“診斷為心律失常就一定要治療嗎”。帶著這些問題,在線編輯采訪了南方醫科大學心血管內科的楊平珍主任醫師,讓有20余年心內科診療經驗的楊平珍主任為我們解開“心律失常”之謎。
常見心律失常有兩大類房性室性心律失常都需警惕
楊平珍主任介紹說,我們的心髒分為兩個大“房間”:心房和心室,發生在心房的心律失常叫做房性心律失常,發生在心室的心律失常叫做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早(房性早搏)、房速(房性心動過速)、房顫(心房顫動)等幾種情況,室性心律失常也包括室早(室性早搏)、室速(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心室顫動)等幾種情況。
另外還有常在年輕人體檢報告中出現的“窦性心律不齊”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楊平珍主任表示,窦性心律是人的正常心律,窦性心律不齊是吸氣和呼氣造成的,吸氣時心律偏快,呼氣時則偏慢,在兒童和年輕人群體中是比較容易出現的。
楊平珍主任提醒大家,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都可能讓人體處於危險狀態。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顫容易引發中風,室性心律失常則會增加猝死發生的風險。而窦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特別治療。
正常人也可出現心律失常某些生活因素增加風險
正常人和本身患有心髒疾病的人都可能發生心律失常,楊平珍主任表示,本身有器質性心髒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容易出現心律失常。
部分正常人也會出現以早搏為表現的心律失常,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易出現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並沒明顯的年齡特征,但總體來說,正常人發生早搏的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楊平珍主任介紹說,除了器質性心髒疾病,生活中一些因素也會增加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比如熬夜、酗酒、飲食及環境刺激、強體力勞動等等。特別是現在正值寒冬季節,天氣嚴寒也是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之一。楊平珍主任提醒在線網友,如果平靜時能感覺到心跳、心悸,特別是曾出現早搏的人有早搏頻率增加的情況,就要及時就醫了。
並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療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就醫
心律失常的危害雖大,但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治療。楊平珍主任表示,如果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診斷出房早或者室早的患者,一般早搏不是太多,沒有症狀就可以不需要治療,或者通過調整作息時間、飲食、緩解工作壓力等就可以減少甚至消除房早或室早的情況。
楊平珍主任表示,室速和室顫症狀比較明顯,出現心悸、頭暈、嘔吐甚至暈厥等症狀時患者多能主動就醫,但室早的症狀不夠顯著,偶爾的暈厥也容易被人們忽視。
楊平珍主任表示,心律失常的暈厥症狀其實可能比胸痛更加嚴重,因此楊平珍主任提醒,室早患者一旦發生症狀,即使是偶發性暈厥也需要及時治療,避免猝死的發生。
心律失常可手術根治具體療法需分情況、遵醫囑
臨床通常會通過患者的症狀和發生頻率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室性早搏次數多、甚至出現心髒偏大、心功能出現問題的患者一般需要治療。楊平珍主任表示,有經驗的醫生能夠正確評估患者的病情,做出手術、用藥或生活調理等診斷。
楊平珍主任表示,有些經診斷需要手術的患者很難接受手術現實,采取長期用藥的方法,但因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較大且無法根治,對患者是十分不利的。
楊平珍主任提醒在線網友,心律失常並非罕見病,也並不是老人病,每個人都應該科學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普通人可以通過體檢中的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項目發現異常,出現心悸時應及早就醫。另外已經確診為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冬季應注意保暖,不要在寒冷的地方久留,同時應盡量避免劇烈運動,遵醫囑治療。
概 述 心肌梗死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的發病原因是心髒缺氧缺血,導致心髒的肌肉發生了不同范
第一位:在鬧市騎車。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無論開車、騎車或步行上班,只要經過車輛密集的路段,都會增加心髒病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