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季節交替、氣候冷暖變化較大時,各種病毒、細菌容易繁殖,呼吸道和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在病愈後兩周左右,會突然出現胸悶、氣急等不適症狀,專家提醒,這很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征兆。
那麼,病毒性心肌炎到底是一種什麼疾病?有什麼症狀?該怎麼治療?又該如何預防呢?
季節交替時心肌炎高發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由多種病毒侵犯心髒,引起局灶性或彌漫性心肌間質炎性滲出和心肌纖維變性、壞死或溶解,從而導致心肌損傷、心功能障礙和心律失常的疾病。
在各種病毒中,以引起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最多見,如柯薩奇、埃可、脊髓灰質炎、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病毒性心肌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兒童、青壯年多見。每當季節交替、氣候冷暖變化較大,以及各種因素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尤易發生。
心肌炎症狀輕重懸殊 不可與胸悶畫等號
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表現輕重懸殊。輕者無自覺症狀,僅有心電圖變化;重者可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約1/3患者在起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症狀,繼而出現心髒受累表現,如心悸、氣短,胸悶、心前區隱痛、乏力等不適,重症者可有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甚至暈厥等表現。
一般地說,確診病毒性心肌炎需同時具有心肌炎證據和病毒感染證據。不過,由於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僅半數患者有明確的前驅病毒感染史、輔助檢查特異性低以及心內膜心肌活檢術不易被患者接受等原因,該病的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迄今為止,國際上尚無統一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准。目前,我國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斷比較寬泛,凡是有病毒感染史及心電圖發現早搏,或僅有胸悶、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和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學依據,就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給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和經濟負擔。不少老百姓甚至誤把“胸悶”、“早搏”與“心肌炎”畫等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早了解心律失常,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而且,當這種疾病出現之後,還會造成患者身體受到影響,平時大家
概 述 對於高血壓的疾病,一般發病率較高。特別是主要集中於中老年人。也不知是因為生活水平過於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