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是指由於主動脈和肺動脈對調位置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即患者的主動脈瓣在肺動脈瓣的右前,接右心室,左右心房心室的位置以及新房心室的關系都不變。這種疾病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紫绀型先天性心髒病,發病率為0.2‰—0.3‰,如果懷孕母體患有糖尿病,則發病率會是正常的11.4倍,妊娠期使用激素以及抗驚厥的藥物也會提高發病率,如果不治療的話90%左右的患者會在1歲以內死亡。在臨床上,根據根據是否合並室間隔缺損及肺動脈狹窄可將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分為三大類: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並室間隔完整、合並室間隔缺損和完全性的合並室間隔缺損及肺動脈狹窄。
1一半患有該疾病的患者在出生的時候皮膚就出現青紫,而絕大多數患者在一個月之後開始有,隨著年齡的升高和活動量的增加,這種症狀是全身性的,如果患者同時合並動脈導管未閉的話,上肢青紫會比下肢的嚴重。出生3-4周後患者會出現喂養困難、多汗、氣促和肝大等進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狀。
2孩子出生後要在正規的醫院進行X線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導管檢查和心血管造影等檢查,一經發現什麼異常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的就診和保健。一確診出是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患者的嬰幼兒,首先要就診低氧氣血整合代謝性酸中毒等,可以給患者靜脈注射前列腺素,這樣可以降低肺動脈壓和保持動脈導管開放。
3患者應該在確診後兩個星期內進行解剖矯治術,如果患者合並動脈導管胃壁或者室間隔缺損的話,可以在出生6個月的時候同期矯正治療。如果是新生兒的話,在出生後2個月內可以進行手術,但首先要測定肺動脈壓,如果左心室和肺動脈壓下降的話,首先要進行環縮術以訓練左心室功能,之後的1-2周內要盡快安排手術,否則會增加患者的危險。
患有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新生兒一般都會營養不良,所以要注意補充營養。盡量臥床休息,術後痊愈的話可以進行適當運動,但注意不能進行過度鍛煉。
研究者選取了2508名年齡在18~30歲之間的女性志願者。在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調查了參與者
心血管堵塞是冠心病的俗稱,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如痙攣)導致心肌相對或絕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