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和2007年《ESC/ESH高血壓防治指南》都指出降壓達標是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關鍵,與降壓帶來的保護作用相比較,降壓外的特殊保護作用所起到的作用很小,約5%-10%。微小的血壓差異帶來較大的心血管獲益,收縮壓降低2mmHg,可降低缺血性心髒病死亡率7%,降低卒中死亡率10%。同時,很多醫生過度樂觀地估計了整體血壓達標率,調查顯示,我國60%醫生認為患者收縮壓達標率高於40%,和6.1%的實際達標率相差很多,所以我們需要加強醫生的學術交流,提升高血壓的臨床診治水平;積極探索一種有效的醫患互促的血壓管理模式,提高中國整體血壓達標率。
分析高血壓患者降壓差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按醫囑、未堅持服藥。有的病人經常忘記服藥或不按醫囑、服藥不定時,隨意增減藥物及劑量。有的病人服藥一段時間後,自覺症狀減輕或消失,於是不繼續服藥了。這樣用藥停停服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健康不利。 二。未治好原發病。有些病人患的是繼發性高血壓,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增高的血壓是這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如果未將原發疾病治好,單純采取降壓措施,是沒有效果的。因此,對於發病年齡較輕、特別是在30歲以下者,對於有腎髒病史者,對於突然血壓增高而沒有家族史者,要考慮是否有繼發性高血壓。對於這種病人,應首先治療原發病,一旦原發病好了,血壓也自然恢復到正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