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血管病按其原因來說,應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其臨床表現及後果雖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其病因是迥然不同的。可謂相差一字,相隔百裡。
出血性的急性腦血管病主要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而缺血性腦血管病則包括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臨床上大多數的腦出血,是由於高血壓或血管硬化所致的血管破裂出血,少數是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破裂出血。如果出血在腦實質內,就叫腦出血;如果出血在腦實質外,蛛網膜下腔內,就叫蛛網膜下腔內,就叫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般地說,後者的症狀和體征都比前者為輕,因而病死率亦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腦血栓形成與動脈粥樣硬化很有密切關系。腦栓塞絕大多數是由於心髒內的小栓子脫落而隨血流流到腦血管內,從而堵塞了大腦的供應動脈而引起腦缺血。猶如水渠被堵,澆灌區的農作物受旱的道理一樣,腦子得不到營養和各種有用物質,腦細胞的功能便會受創損害。 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單從症狀和體征上來鑒別,有時確有其難處,但新近應用頭部ct等先進儀器的檢查,已為確診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因此治療也更加確切,更有針對性。在內科治療上,腦缺血性疾病主要是采用擴張血管、疏通微循環、活血化瘀及抗凝血藥物等;而出血性腦血管病則多應用脫水、止血、降低血壓等藥物。如果將治療腦缺血病的藥物誤用於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身上,不但徒勞無益,反而會雪上加霜。兩者在外科治療上兩者也有所不同。對腦出血主要是清除血腫,切除出血的病因(如摘除出血的動脈瘤)若腦水腫嚴重時,則手術減壓。而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是要把堵塞了的腦血管想辦法疏通,或用手術作血管搭橋,重新建立供血管道,以滋養“干擾”的腦子,恢復腦的功能。 中風患者日常該如何鍛煉身體 中風是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中風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疾病,它折磨著患者的身體和心理,讓患者痛苦不堪。中風患者應該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鍛煉身體,康復也會更快。 主動運動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運動,其目的是通過運動來恢復肌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肢體和肌肉的協調性。 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復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做。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鐘,上下午各一次。 一般偏癱的中風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後2~3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剛開始離床下地的患者,應先在他人幫助下練習站立和行走,逐漸過渡到自己扶持物體,如扶牆、欄桿站立,兩腿高抬,練習用患足支撐站立,適應後再作原地踏步。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於向健側偏斜。最初可持手杖行走,恢復順利的話最好徒手行走。 此外,中風患者的忠手可抓住物體,鍛煉拉、推肘關節有屈曲改變時,可用患側上肢抱住圓柱形物體,拉伸上肢,或經常聳肩、旋轉肩關節以及用患手進行拍打牆壁等主動鍛煉。少吃高脂 就是盡量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油類、肥肉類食品,動物內髒等。過多的脂肪可以造成肥胖、高血脂,長期高血
保護心髒飲食的11個有效清單 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飲食是保護心髒健康的重要因素,選擇正確的飲食方式和食物的確可以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