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疾病病因 >> 專家詳解顱內動脈瘤形成的病因

專家詳解顱內動脈瘤形成的病因

  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削弱了動脈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壓力。硬化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40~60歲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明顯階段,同時也是動脈瘤的好發年齡,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系。

  動脈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幾種:

  1、先天性因素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由於血流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沖擊,這與臨床發現分叉部動脈瘤最多、向血流沖擊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先天動脈發育異常或缺陷(如內彈力板及中層發育不良)都是動脈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先天動脈發育不良不僅可發展成囊性動脈瘤,也可演變成梭形動脈瘤。動脈瘤病人的Willis環變異多於正常人兩側大腦前動脈近端發育不對稱與前交通支動脈瘤的發生有肯定的關系,即動脈瘤由發育好的一側前動脈供應,該側不僅供血到動脈瘤,還供血到兩側前動脈。動脈瘤常與一些先天性疾患如顱內動靜脈畸形、主動脈弓狹窄、多囊腎隱性脊柱裂、血管痣並存。文獻中不斷有家族性顱內動脈瘤的報道這也是先天性原因的一個佐證。

  顱內動脈瘤在西歐東歐、日本、美國、智利、瑞典較多遠比顱內動靜脈畸形多,它們之間的比例為8∶1~4∶1但在中國印度、中東動脈瘤卻少得多,而動靜脈畸形相對較多,在中國它們之間的比例為1∶1。Bhagwati認為印度的動脈瘤少與Willis動脈環的先天變異少有關,他連續解剖了1021例Willis動脈環,發現其變異如血管缺如索條狀血管、副血管、重復血管、前交通支融合及多發異常等占30.4%認為解剖上的變異少是印度顱內動脈瘤少的一個因素。在1021例Willis動脈環僅發現2例(0.2%)動脈瘤都在大腦中動脈,都有全身性的動脈粥樣硬化,而Willis動脈環無解剖變異。在西方的屍解中,顱內動脈瘤為0.93%~3.7%。因此,認為印度的顱內動脈瘤少是由於腦血管的先天變異及粥樣硬化少的關系。但也可能與飲食內容不同有關

專家詳解顱內動脈瘤形成的病因

  2、動脈硬化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削弱了動脈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壓力。硬化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40~60歲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明顯階段,同時也是動脈瘤的好發年齡,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系。尤其是梭形動脈瘤多與動脈硬化有關,也可由於先天性動脈發育不良晚近發現垂體腺瘤病人較其他腫瘤易於並發顱內動脈瘤,但是否因長期高水平的生長激素誘發動脈硬化所致尚無定論。

  3、感染感染性動脈瘤約占全部動脈瘤的4%。身體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經血液播散停留在腦動脈的周末支,少數栓子停留在動脈分叉部。顱底骨質感染顱內膿腫、腦膜炎等也會由外方侵蝕動脈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的外形多不規則。

  4、創傷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手術創傷,由於異物器械、骨片等直接傷及動脈管壁或牽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動脈瘤和平時期的創傷性動脈瘤多位於頸內動脈的海綿窦部,由於該部的顱骨骨折引起。戰爭彈片傷造成的顱內動脈瘤占戰爭創傷患者的2.5%;大多數是由於彈片從翼點(額、頂、颞骨與蝶骨大翼交界處)穿入,造成大腦中動脈的主要分支、大腦前動脈的胼周動脈及眼動脈動脈瘤。

  5、其他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腫瘤等也能引起動脈瘤。顱底異常血管

  (實習編輯:黃翠君)

熱門文章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