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變性疾病引起的癡呆
腦變性疾病引起的癡呆主要是指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在1907年,一位名叫阿爾海默(Alzheimer)的醫學家,首先報道了一組65歲以下的病人由於大腦變性而發生的時行性癡呆,以後為了紀念他,把這類疾病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又稱為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是一種發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進行性癡呆。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大腦皮質廣泛的、彌漫性萎縮,即腦變性。 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病程長,病情逐年加重,症狀表現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發病的早期,大致1~3年。主要表現是記憶力下降。最早出現的是學習新知識困難,對一些事情“記的不如忘的快”,由於記憶力差而影響工作,不能完成新任務,逐漸連原來熟悉的工作也難以完成。嚴重時,日期記不住,去拿東西時會忘記要拿什麼,燒開水時會因忘記了而燒干水壺,出門時會因不記得剛走過的路而迷路。但是,生活料理基本正常。腦電圖及頭顱CT檢查多為正常。智能測查常可以發現記憶力明顯下降。 第二階段病程較長,一般在病後2~10年。此階段記憶力下降更為明顯,不僅不記得最近發生的事,甚至遠期記憶也明顯下降,無法正確地回憶以往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哪年結婚的、孩子的生日、事業上的成功等等都忘記了。認識、判斷能力也發生嚴重障礙,不知道正確的年、月、日,不知季節;不會隨冷暖而更換衣服,不會穿衣及鞋襪,嚴重時大小便不知入廁;不認識同事及鄰居,分不出男女性別,甚至連鏡子中的自已是誰也不認識。思維混亂,說話時答非所問,文不對題,別人難以理解他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此階段已基本無法料理自已的生活。行為、性格及人格障礙也是此階段病變的特點。有的病人終日無事忙,無目的的徘徊,收集廢物,無原因的傻笑;有的病人則活動少,呆坐一隅,對周圍任何事物不關心;有的病人焦慮不安,甚至不分白天黑夜地吵鬧不休;也有的病人出現四肢痙攣,動作不靈活等神經系統的症狀。腦電圖檢查可見到慢波明顯增多。腦CT檢查常可發現腦室增大,腦溝增寬,皮質輕度萎縮等異常。智能測查提示記憶力、定向能力、思維判斷能力都明顯降低。 第三階段為晚期階段,一般在發病8~12年。主要呈現極明顯的智能障礙,病人與周圍環境已無法正常接觸,語言支離破碎,毫無意義,多數病人表情淡漠,終日少語少動,可出現肢體強直、攣縮,步態不穩,約有1/3的病人會發生癫痫大發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腦電圖檢查可見到全面的慢波化、重度異常。腦CT檢查可發現廣泛的腦萎縮。記憶及智能測查已無法進行。 從以上三個階段的病情發展可以看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由於大腦皮質全面的彌漫性萎縮,高級神經系統功能的全面障礙而導致記憶力、言語、認識功能、計算力、理解力、判斷力、情感以及性格,意志力等智能全面低下,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目前尚無確切治療方法。因此必須認識早期症狀,盡早發現,及時治療。 2、血管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供血障礙所致的癡呆。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以男性為多,半數以上病人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病史。這是由於血管性癡呆發生多在心腦血管疾病之後,而心腦血管疾病以男性患者為多。本病病情發展迅速,病史中有反復多次的中風發作,多在腦卒中後不久即發生癡呆。病情呈階段梯樣進展,即中風每發作一次癡呆症狀加重一次。 根據病理形態可將血管性癡呆分為三型。第一型為彌漫缺血型,分為完全梗死或不完全梗死、分水嶺梗死等。第二型為多發性梗死。第三型為重要部位的梗死,如海馬回、丘腦及額葉的梗死。 血管性癡呆的患者早期表現為情緒易激動、頭痛、失眠或嗜睡、心悸,以及肢體麻木、偏癱、語言障礙等腦卒中的症狀和體征,繼而出現記憶力明顯減退,理解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障礙,但病人對自已所患疾病仍保持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定向力一般也相對保持較完整,屬於局限性癡呆的表現。隨著腦血管供血障礙的改善,癡呆的表現也有可能有所減輕。腦CT或磁共振檢查可查到腦梗死或腦出血病灶。 3、混合性癡呆 同時存在有老年癡呆和血管性癡呆的症狀,有時鑒別很困難。據歐美各國統計:腦變性疾病引起的癡呆——阿爾茨海默病占50%以上,腦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癡呆占15%~20%。據日本的統計資料:阿爾茨海默病占33.7%,血管癡呆占36.3%,混合性癡呆占19。5%,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占10.5%。我國27個城鄉的普查資料表明:60歲以上老人中血管性癡呆的患者率為324/10萬人口,阿爾茨海默病為238/10萬人口;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城市高於農村,阿爾茨海默病正相反,農村多於城市。 (實習編輯:黃翠君)概 述 心髒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相信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但是還有很多病症可能大家聽都沒聽說
高脂血症常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