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病理生理學研究證實,動脈粥樣硬化始發自少兒期,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重。這是我國科研人員首次通過對人體新鮮心髒標本進行病理生理學研究得出的結論。這一成果為我國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據。
“八五”期間,中國醫科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選取327例15~39歲北京、南京、寧波漁區居民非正常死亡者的新鮮心髒標本,進行病理生理學比較性研究。結果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總檢出率達68.3%,並證實北京仍屬動脈粥樣硬化高發區,病變檢出率達75.8%。冠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血管老化等症狀北京人最早在20歲即可出現,而低發區約晚5至10年,這可能與飲食結構有關。從形態學特點分析,北京標本中70%以上的粥樣硬化斑塊為進展型,如不及時控制,極易發生斑塊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壯年猝死或誘發心肌梗塞。對一組高危人群新鮮心髒標本的研究發現,其晚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比普通同齡人高出一倍,且集中在20~30歲。這一發現提示:過度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憂慮、壓抑、狂躁、恐懼、絕望等精神因素是導致年輕人過早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