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報紙登載了在登香山或在公園晨練中有人猝死的事件,本報也登載了汽車司機猝死在方向盤旁的事件。從近幾十年的情況看,猝死者大部分是年富力強、事業如日中天的中青年人,其中不乏國際名人、科學家、體壇精英。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猝死在國際講台上;世界聞名的香港武打明星李小龍和短跑世界冠軍喬伊娜在睡眠中死亡;青年崇拜的偶像、國際著名健美運動冠軍安·門采爾,31歲暴亡;某醫院心外科專家猝死於辦公室等等。猝死成為一些人心頭的陰影。心理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巨大沖擊使人們產生了很大困惑和憂慮:誰是猝死的神秘殺手?自己應該怎樣預防猝死?有的病人說:“我感到心裡埋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睡下去是否還會起得來!”
一般推測,多數猝死是由心血管病導致的,但缺乏病史、輔助檢查等依據。不過,經過病理屍檢和臨床綜合研究的病例,一般都能確定死因。導致猝死的原因很多,我版將逐一介紹。 揭開猝死的面紗 1998年,我國有26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平均每天死亡7000人。 預計2020年,冠心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亡人數的百分比將提高到50%,達2500萬人。近十余年由於防治工作的進展,美國每年死於冠心病的人,由10年前的60萬/年降為現在的40~50萬/年,其中50%左右為猝死,每日約有1200人猝死,幾乎每分鐘猝死1人,且多死於住院前。一般猝死指在發病後6小時內突然死亡,冠心病猝死指在發病後1小時內突然死亡。綜合國際19035例猝死屍檢報告,心血管病猝死占38%~66.3%,而冠心病猝死又居心血管猝死的首位。 在上世紀70年代初那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周恩來總理就曾指示:“心髒病在哪裡犯病,就在哪裡搶救。”空軍總醫院積極組織、培訓和建立了駐京部隊冠心病就地搶救網,使病人能在發病後立即得到搶救。同時,醫院搶救組於15分鐘內趕到現場。空軍總醫院心內科和病理科等科室協作開展了“猝死120例臨床病理解剖研究”。研究對象為發病1~6小時內猝死的病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為3.6∶1,男性平均年齡42.8歲,女性平均年齡67歲。死者全部經過了胃液毒物檢查,排除了他殺和自殺的可能性。醫生從家屬和門診有關人員那裡搜集到了臨床病史、心電圖和診斷治療情況等資料,並結合全面病理檢查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心源性猝死74例,占首位(61.7%);其次是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傳染病及其他疾病,各占11.7%、8.3%、7.5%、7.5%和3.4%。在這74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中,居首位的冠心病猝死為48例,其中90%死於心室顫動。冠心病猝死發作迅猛,患者多來不及送醫院進行有效診治、搶救,75%死於院外,89%死於發病後1小時內。在39名有詳細病史資料的冠心病猝死患者中,過勞猝死患者占33.3%;激動和睡眠中猝死患者各占30.7%;飽餐後猝死患者占5.13%。病理解剖證實,冠脈輕度病變Ⅰ~Ⅱ級的病例占61.8%(其中管腔狹窄的病例占25%~50%),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占41.6%,血栓形成致血管堵塞和心髒破裂的病例各占14.6%。病理解剖還提示,情緒應激可誘發冠脈痙攣,導致血栓形成或血管強烈收縮阻塞冠狀動脈,結果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冠心病猝死成因 心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泵。心髒通過收縮,將含氧豐富的動脈血送到全身各器官,再將代謝後的靜脈血送達肺部,如此循環往復,維持生命活動。人經過白天緊張的工作,到晚上就要睡覺,各器官此時也處於休息狀態,惟有心髒必須忠誠地日夜不停地工作,如以每分鐘跳70次計算,24小時就要跳1008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