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可見到引起心動過緩的原發病相關實驗室檢查特征。 依靠心電圖檢查,有下列表現: 1、窦性P波的形態窦性心動過緩與窦性心動過速時P波形態有較大差異:這是由於窦性心動過緩時窦房結的起搏點多位於尾部,其發出的激動多沿中結間束下傳;而窦性心動過速時窦房結的起搏點多位於頭部,激動多沿前結間束下傳。雖然窦房結的頭、尾相差僅15mm,但由於結間束優先傳導的特點,所以兩者的窦性P波形態有差異,Ⅱ、Ⅲ導聯的P波較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稍低平。 2、窦性P波的頻率:成人應<60次/min,通常為40~59次/min,多在45 次/min以上。亦有慢至35次/min左右者,甚至有20次/min的報告。<45次/min為嚴重的窦性心動過緩。嬰幼兒窦性心動過緩的心率,在1歲以下應<100次/min,1~6歲應<80次/min,6歲以上應<60次/min。 3、P-R間期:0.12~0.25s。 4、QRS波:每個P波後緊隨一正常的QRS波,形態、時限均正常。 5、T波、u波窦性心動過緩時正常:也可表現T波振幅較低,u波常較明顯。 6、Q-T間期:Q-T間期按比例延長,但校正後Q-Tc間期則在正常范圍內。正常Q-Tc=Q-T(s)/應≤0.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