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腦損傷(TBI)是臨床常見疾病,可表現為:硬膜外血腫、撞傷/血腫、彌漫性軸突損傷、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腦室內出血,以及彌漫性水腫等。
手術切除血腫是臨床治療TBI的常規手段,日前,匹茲堡大學的PatrickKochanek博士聲稱,創傷性腦損傷(TBI)不是單個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集合,因根據病情進行建立TBI分類,而不是單純“一刀切”。
近期的NABISHⅡ(全美急性腦損傷研究:降低體溫Ⅱ)研究結果凸顯了針對不同TBI患者采取相應治療策略的必要性。研究顯示,以早期降低體溫作為神經保護措施,對232例重度TBI患者未能產生明確益處。早期降低體溫可顯著改善血腫患者的預後,但會導致彌漫性腦損傷患者的病情惡化。
彌漫性腦水腫是重度TBI最常見原因,而且在兒童中、尤其是幼兒中更多見,發生率比成年患者高3.5倍。而Kochanek博士指出,對兒科TBI患者采取早期降低體溫以保護神經的難度更大。
雖然降低體溫已被證實可降低TBI患兒的顱內壓,而且對兒科心搏驟停和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患者有益。但仍缺乏一致性的收益證據,因此目前並未建議對兒科重度頭部創傷患者預防性采取降低體溫措施。而最近,因創傷後6h內開始48h降低體溫治療無效,耗資1,150萬美元的多中心兒童降溫試驗被提前終止。
Kochanek博士認為,在創傷後6h才開始治療可能為時已晚,該試驗的失敗也可能與患兒復溫過早或過快從而加重低血壓有關,另外也不排除TBI患兒對降低體溫的反應有別於HIE或心搏驟停患兒的可能性。而他們的實驗研究顯示,HIE的神經元死亡常常較晚發生,而TBI很早就出現大量神經元死亡。因此,對於TBI患兒,更早采取神經保護措施。特別的是,虐待性頭部創傷患兒較晚發生神經元死亡,更類似於HIE患兒。
Kochanek博士強調,在腦創傷後更好防治發熱很重要。一項納入99例缺氧-缺血性腦病(HIE)嬰兒的研究顯示,體溫每升高1℃,死亡或殘疾風險即增加2.6-3倍。Kochanek博士指出,目前還不清楚的是,大腦受到創傷後會在多長時間內容易受到發熱的傷害,這將決定退熱、降溫措施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Kochanek博士認為通過顱內壓監測和滲透性治療減少繼發損傷是治療TBI患兒的核心,但效果欠佳。匹茲堡大學一項回顧性分析顯示,對22例重度TBI嬰兒采取長達900h的顱內壓監測並給予強化降顱內壓治療,雖然取得了死亡率降至8.6%的理想結果,但仍有50%發生不良預後,因此需要對部分患兒制定其他的治療目標,例如軸突損傷可能成為治療靶點之一。
(實習編輯:黃翠君)
專家指出,空腹血糖是指在早晨6~7時空腹時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目前臨床上診斷Ⅱ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個檢測
概 述 醫生你好,我的老公今年已經50歲了,平時喜歡出去吃飯,而且還不愛運動是比較懶的那種類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