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衰的治療仍然能套入簡單的原則,由老三樣(休息、毛地黃、利尿劑)增到目前的新五樣,而不使臨床醫生負擔過重。何謂新五樣?對臨床醫生意味著什麼?
首要的基礎治則是神經內分泌阻滯。當前心衰治療的主要進步是認識到阻滯神經內分泌的種種“代償”機制,尤其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增高遠期生存率。在這方面我們已有上好的藥物,包括ACE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和許多種β阻滯劑。治療大多數病人時,醫生可以根據價格和簡便的原則選用藥物。我們在咨詢中遇到的最常見問題是不夠耐心,不能堅持慢慢地逐漸調節藥物劑量至足量。 基本治則二是充分地處理血液動力學。已有大量資料說明,降低後負荷,使心室的每搏量重新分布,由二尖瓣返流變為直接的心輸出量。其作用如藥物二尖瓣成形術。因此,治療的目的是使病人達到腦供血、活動及排尿所需的最低收縮壓。 基本治則三是恢復心肌的充分灌注和充分的能量代謝。已有很多方法可以辨識出病人灌注不足但仍然活著的心肌(如靜息重分布铊影像、多巴酚丁胺應激超聲和正電子影像)。血運重建的裨益業已肯定,它改善心室功能和遠期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