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疾病症狀 >> 中風患者十大問題

中風患者十大問題

   蘭迪·布萊克·斯查福博士表示中風患者可以通過以下問題比較全面的了解中風疾病原因及中風之後的注意事項。

    1、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中風?     80%的中風是因為大腦血管因血栓等原因而阻塞的缺血性中風。因為大腦血管破裂而導致的中風屬於出血性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症患者血管更容易發生膽固醇等脂肪性物質堆積而堵塞,罹患缺血性中風的危險更大。高血壓則是導致出血性中風的常見病因。防止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有助於降低中風危險。     2、中風之後會有二次中風危險嗎?     二次中風發病率在中風之後一段時間危險最大。3%的中風患者在中風發作後30天內再次發生中風,三分之一的患者在2年內發生二次中風。斯查福博士表示,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與醫生交談,了解具體危險因素,制定防止二次中風預防計劃,極其重要。高血壓是中風的頭號病因和最大風險因素。心髒病、高血脂或糖尿病也會增加中風危險。另外,還應該注意增加中風危險的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肥胖、不愛運動、酗酒和吸毒等。     3、何為中風康復過程?     盡管不同患者對中風康復的具體需求有所差異,但是大多數患者的康復過程大體相同。中風病情穩定後,患者首先在醫院就開始輔助性聯系,目的是幫助恢復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自己吃飯和自己穿衣等。住院病人會接受一定的強化訓練,增強獨立性。患者出院回家後,可以接受門診康復治療或者家庭康復治療,盡可能幫助恢復身體功能。正規康復訓練需要3—6個月。但是多項研究顯示,中風患者長期堅持訓練,還會使身體狀況發生進一步的改善。 中風患者十大問題   4、如何降低中風危險?     征求醫生建議,了解控制高血壓和其它現有健康問題的具體措施。與醫生談一談為了防止中風而進行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如,戒煙、健康飲食、控制體重以及經常運動的具體計劃等。戒煙是最有益健康的措施之一。研究發現,戒煙後兩年,中風危險明顯降低,戒煙後5年,中風危險減小到非吸煙者水平。     5、中風康復需要多長時間?     患者具體病情不同,康復時間自然不盡相同。輕度中風患者康復速度更快,但是對大多數中風患者而言,恢復生活技能是終生的任務。斯查福博士表示,雖然中風之後頭三個月康復效果最好,但是患者恢復身體各項功能則需要多年的努力,關鍵是每天堅持鍛煉。     6、中風康復團隊該包括哪些人?     中風康復期間,患者將與一組專家團隊合作,盡可能多地恢復身體功能,盡量彌補某些能力的不足。理療師將會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力量訓練和平衡能力,讓患者重新站起來,身體活動更獨立。專業治療師將會幫助患者恢復吃飯、穿衣和洗澡等日常生活技能。語言病理專家會幫助中風患者克服記憶、思維、說話和吞咽等多種困難。如果患者恢復需求必要的話,還會有其他專家介入。治療過程中,患者應該積極配合,並及時與醫生溝通,說明康復進展情況,以便對康復計劃進行刷新。     7、中風後要服用何種藥物?這些藥物有副作用嗎?     由於大多數中風是由於血栓所致,因此醫生通常會開具抗凝血劑或溶栓類藥物(血液稀釋劑),防止中風再次發生。有些患者還需要服用降壓藥或降脂藥,以控制心髒病或糖尿病病情。服用藥物情況一定要與醫生溝通,問清藥物副作用及食物藥物相克情況。患者及護理者最好將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藥時間等信息寫下來。     8、中風後會發生抑郁危險嗎?     患者中風後發生抑郁十分常見。據認為其部分原因是,中風後大腦中發生的一些生物化學變化。這是一種正常反應。無論原因如何,治療最關鍵。抑郁症可以有效地通過藥物和咨詢的方式得以治療。因此,無必向醫生了解抑郁症症狀,患者及護理者共同努力,配合醫生防止患者中風後抑郁。     9、中風幸存者該向誰求助?     與其他中風幸存者交流,有助於中風患者更好地康復和預防二次中風發生。另外,可以經常找醫生尋求幫助。     10、何時該給醫生打電話?     出現以下6種症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身體一側突然出現麻木、癱瘓或無力。2、突然暈眩、無法走路或是去平衡或協調能力。3、突然發生視覺變化。4、留口水或說話不清。5、突然糊塗,說不出話或者聽不懂別人說什麼。6、突然發生不同於以往的嚴重頭痛,或不明原因頭痛。     溫馨提示:如發現家人或是朋友出現軟弱無力、失去知覺、或者不能講話、看不清東西、不能行走等現象,請立即撥打120進行救治,以免延誤治療。
熱門文章
冠心病如何有效預防?

冠心病是常見的一種疾病,然而其危害很大,例如胸部壓迫窒息感、悶脹感、劇烈的燒灼樣疼痛等冠心病的症狀表現讓患者的身心健康遭

檢查高血脂多少錢

概 述 可能大家都發現的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的改變之後,人們吃的東西是越來越好了的,尤其是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