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預後大多良好,但少數可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感染性心肌炎由細菌、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真菌、原蟲、蠕蟲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心肌炎包括過敏或變態反應性心肌炎,如風濕病及理化因素或藥物所致的心肌炎等。
各種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員長病毒感染最多見。腸道病毒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其中柯薩奇、埃可(ECHO)、脊髓灰質炎病毒為致心肌炎的主要病毒;粘病毒如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也不少見;腺病毒也時有引起心肌炎。此外,麻疹、腮腺炎、乙型腦炎、肝炎、巨細胞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臨床上絕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由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柯薩奇病毒的B組為人體心肌炎的首位病原體,按其分型以2、4二組最多見,5、3、1型次之;A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嬰兒,偶爾侵入成人心肌。 從動物實驗、臨床與病毒學、病理觀察,發現有以下二種機理: (一)病毒直接作用實驗中將病毒注入血循環後可以心肌炎。以在急性期,主要在起病9天以內,病人或動物的心肌中可分離出病毒,病毒熒光抗體檢查結果陽性,或在電鏡檢查時發現病毒顆粒。病毒感染心肌細胞後產生溶細胞物質,使細胞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