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科普知識 >>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治療

   我們的臨床實踐中有不少病人頸動脈彩超檢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正處於腦卒中高發期,但由於患者對治療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的利害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及時處理,結果發生了同側腦卒中,半身癱瘓。

    據報道,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控制,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也高達26%以上;而60%以上的腦梗塞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頸動脈狹窄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臨床症狀。對於臨床出現與狹窄相關的症狀者,稱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症狀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頭暈、記憶力、定向力減退、黑朦、伸舌偏向、言語不利等。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治療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發作類型有兩種。一種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發病突然,歷時短暫,可以無意識障礙或短暫的意識喪失。患者能陳述某種神經功能的突然影響,如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等。一般歷時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復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周、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     頸動脈硬化閉塞症亦可引起持久性腦缺血,起病常在睡眠中,發展稍緩慢些,約數小時至1~2天症狀達到高峰,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一般不能完全恢復正常,以致均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確定。目前主要應用於臨床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頸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要包括危險因素的控制、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控制可以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是頸動脈狹窄治療的基礎。主要包括: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煙,適當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等。     藥物治療則主要包括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臨床上常用的為他汀類調脂藥物以及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只能起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盡量減少血栓形成,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的目的,從而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生,並不能從根本上去除斑塊,或是達到恢復腦組織血流的目的。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熱門文章
【科普】關於血脂指標的判斷

1:要確定是否有高膽固醇血症,需要測量那些項目?  通常,醫生會要求你測量以下血脂項目:  總膽固醇(測量LDL膽固醇,

冠心病心梗的前兆是什麼樣的

概 述 近年來我國心肌梗死發病率不斷升高,年齡尤其在35歲至44歲中年人中比較多,心梗發病越來越年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