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上看,七種對心髒病的錯誤認識最為常見。
誤區一:“胸痛就是心髒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懷疑自己得了心髒病,到醫院做心電圖及其他檢查卻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髒病的唯一表現,肋間神經炎和肋軟骨炎、胸椎病變、帶狀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潰瘍等都會胸痛。典型心絞痛發作是突然發生的位於胸骨後的壓搾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動,還可伴出冷汗。
心絞痛可在活動和勞累後發生,或由情緒激動誘發。心絞痛一次發作一般持續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很少超過半個小時。
有些患者屬於不典型的心絞痛,表現為胸悶、牙痛和上腹部不適。值得注意的是,心髒病引發的牙痛是陣發性的,不會整日疼痛。胃病引發的疼痛一般和飲食因素相關且有泛酸、食道燒灼感覺,而心髒病患者症狀與上述因素無關。
如今還有一個現象愈發突出:很多來看“心髒病”的人得的其實是“心病”。曾有一名剛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經常痛,家長擔心他是“心髒病”,但他做了心電圖、B超等多次檢查卻查不出問題。醫生發現這個孩子因學業問題導致壓力大、情緒比較焦慮。
反復突發胸痛、到醫院檢查卻沒事的患者,要考慮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礙的表現,尤其是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大而又緊張的年輕人和中年人,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可以到醫院的雙心門診和心理咨詢科就診。
誤區二:血脂正常不會得心髒病
血脂不是得心髒病的唯一風險因素。
有位30歲的商界人士因突發大面積心肌梗死,差點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過平時一天吸兩包煙,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壓力比較大。醫學界公認心髒病有四個主要危險因素,即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次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性、肥胖、缺乏運動、精神緊張。
很多人不重視精神壓力對心髒病的影響,當人在工作、人際關系或社會交往中遇到各種精神刺激因素而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時,容易發生功能紊亂,使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交感神經處於緊張興奮的狀態。這會促使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時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滯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們長期地、反復地、持久地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中,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極易觸發冠心病的發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從預防角度來說,應該避免生活中的各種心血管高危因素。
誤區三:女性不容易得心髒病
心髒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並不意味著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歲以前因為有雌激素的保護,相對可以減少心血管損害,但絕經之後,得心髒病的機會和男性其實是一樣多的。女性也要盡早注意呵護心髒。
誤區四:心肌梗塞患者要減少運動
臨床上發現,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動,怕刺激病情再次發作或繼續惡化。冠心病的運動康復治療是早已被研究證實有效的,全國最新版心衰治療指南也將適量運動作為輔助治療方法之一。心髒病患者容易疲勞無力,自信心差,適度運動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償能力,有助於控制其他危險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穩定後根據病情可以逐漸采取有氧運動比如步行、慢跑、踩單車、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抗阻訓練也是近年來推薦的運動,不過適量運動是針對每個個體而言,要征求醫生意見,不要看別人運動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關的科室(心髒康復指導的專業)獲得運動評估和運動處方。不要看別人運動多久自己也照搬。
誤區五:心髒病是老年病
心髒病雖然多在老年人身上發作,但病根可能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埋下。從青少年時期就要警惕動脈硬化,可能最開始時只是動脈內壁出現“脂紋”,經過幾十年發展,就可能演變成斑塊,乃至血管狹窄。現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增多,他們可能是將來的冠心病“候選人”。
家長應讓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飲食,少吃油膩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煙,多運動。
誤區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兩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覺“心髒不痛了”。郭蘭指出,這些患者可能並非真正的心絞痛。
硝酸甘油是心絞痛患者發作時的急救藥。醫學證明,心絞痛發作時,硝酸甘油含片、噴霧等的緩解作用不可替代。對於其他因精神緊張焦慮、睡不好覺等導致的“心病”患者,最好還是看看雙心門診,從心理上解決問題。
誤區七:心髒病檢查只需做心電圖
對於心髒病患者,除了做心電圖,最好也做一下“活動平板”檢查運動後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電圖無異常,單做心電圖,往往不能准確反映病情。”上述兩種檢查是最常見的,活動平板做一次花費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對冠心病進一步的診斷,還可以做CT冠脈造影、同位素心肌動靜態掃描。這幾種檢查相對貴一些。確診冠心病目前還是行經皮冠狀動脈造影,此方法被稱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准”。
按起病發展的速度分為: 急性心力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腫和心原性休克)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和慢
小兒腦癱主要有中樞性運動及姿勢異常,同時還經常伴有精神發育遲緩、視覺、聽覺、語言、癫痫、攝食等障礙。腦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