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網絡中,還是在門診工作中,我經常遇到因為心電圖“ST段改變”、“T波改變、T波低平”、“ST-T改變”而來咨詢“心肌缺血”的“患者”。經過仔細的問診和評估,我發現,實際上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心肌缺血”。這些“患者”通常有如下一些特點。
1.年齡不大,15-40歲不等,女性多見。
2.心電圖的“異常”(輕微的“ST段改變”、“T波改變、T波低平”、“ST-T改變”)等等,通常是在常規體檢時發現,或因其它原因到醫院檢查時發現。在檢查心電圖的時候,常常沒有什麼症狀。這種心電圖的“異常”可在多次、多年的檢查中,長期存在。
3.平時也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症狀,比如:好像有時有點胸悶,好像有時有點心慌,好像有時有點刺痛,等等,諸如此類的“說不清道不明”的以主觀感覺為主的表現。而且,這些“症狀”大多發生在安靜情況下,在活動或運動等心髒負擔加重的情景下,反而不明顯。這與真正的心肌缺血不符合。
4.沒有明顯或明確的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危險因素。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明確的早發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家族史。
象這樣的一些“患者”,通常都不是心肌缺血,經過我的仔細問診後耐心解釋,大多數能夠對自己的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打消疑慮。
那麼,“ST段改變”、“T波改變、T波低平”、“ST-T改變”,和“心肌缺血”究竟是什麼關系?
我覺得,它們是這樣一種關系:心肌缺血,可以表現為心電圖“ST段改變”、“T波改變、T波低平”、“ST-T改變”,但也可以沒有;心電圖出現“ST段改變”、“T波改變、T波低平”、“ST-T改變”,可以是心肌缺血導致,但也可以不是。這說起來有點拗口,似乎是廢話,但兩者之間,確實就是這樣一種聯系。
也正因為如此,對於這種情況的處理,才能體現出醫生的價值和水平,可根據具體病情,綜合評估,適度檢查(心髒彩超,甲狀腺功能等等)。有些醫生,動不動就根據這種心電圖表現直接作出“心肌缺血”的結論,完全不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實在是太過武斷。
可以肯定的是,多數情況下,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無明顯症狀的心電圖上輕微的“ST-T改變”,都不是心肌缺血所致,通常是一種正常現象,往往無需特別關注和治療,完全不必因此背上思想包袱(太多太多人因此壓力巨大,實在是不值得!!)。
個別情況下,如果心電圖的ST-T改變特別明顯,可能是由“早期復極綜合征”、“肥厚型心肌病”等原因所致,有經驗的醫生,通過ST-T改變的特點往往就能作出初步判斷,必要時可進一步再檢查。
1、共濟失調型:可單獨或與其他型同時出現,主要病變在小腦,表現為步態蹒跚,穩定、協調,平衡能力差,指鼻試
心律失常表現為一種突發的規律或不規律的心悸、胸痛、眩暈、心前區不適、憋悶、氣促、手足麻木和暈厥,甚至神志不清。部分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