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講,心力衰竭不是一種獨立的心髒疾病,而是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風濕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壓病等各種心髒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症狀群,其中冠心病越來越成為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
當這些病人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時,就不能單一地按原有疾病進行治療了。而應當注重對於心力衰竭的治療,因為心力衰竭的危害極大。由於心衰加重,3年內約有一半病人反復住院,2年死亡率可達30%,6年死亡率可達70%,與惡性腫瘤相仿。看到這些數字,患有心力衰竭的您請莫驚慌。近10余年來,經過反復摸索和臨床試驗,人們已經找到了一整套治療心力衰竭的方法。只要按照規范的治療方法去做,可以大大改善病人長期預後,至少可以使死亡危險減少一半以上。
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心力衰竭呢?有些老病人胸有成竹地認為自己已經久病成醫了,順嘴說出“強心、利尿、擴血管”等順口溜。不錯,地高辛、利尿劑和消心痛等藥物確實可以改善病人症狀,感覺“活得更好”了。
許多病人都了解這些藥物的藥效和副作用,甚至能根據病情變化自己調整藥物劑量。但是這些藥物並沒有使病人“活得更長”,因為這些藥物並不能降低病人死亡率。
近年發現,抑制心力衰竭神經內分泌激活的藥物才是可以提高生存率的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螺內酯等。這些藥物還能改善心功能,使擴大的心髒縮小,最終症狀得到改善。國內外均已經將這些藥物列為慢性心力衰竭規范治療用藥,只要病人能夠耐受,就應當充分使用。甚至將這些藥物的使用情況作為衡量是否規范治療的標准。
然而,這些真正有效的藥物留給病人的初次印象往往不佳。特別是β受體阻滯劑在開始使用階段(一般為6周)有可能加重病人的症狀。因此,有的病人會認為醫生“醫術不高”或“開錯了藥”。拒絕復診或頻繁更換醫生或醫院。而這段時間正是需要醫患配合,共同通過的艱難時期。“難”就難在需要不斷進行藥物調整。醫生需要根據病情開始用藥並逐步增加藥物劑量,病人需要密切觀察並記錄病情變化,配合治療。直到藥物達到充分有效的劑量,病情穩定後才可長期維持穩定的治療。
在這段艱難時期,會遇到很多困難。有些病人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出現干咳、血壓偏低、腎功能暫時惡化;有些病人服用β受體阻滯劑出現水腫、胸悶加重等。
這些不良反應使病人感覺還不如使用以往的藥物見效快。而調整劑量階段每隔1-2周就需要到醫院復診一次,這對心力衰竭病人來說是多麼不容易呀。另外,這些藥物的價格也高於以往的強心、利尿藥物,算起來每月需要數百元藥費,使一些病人望而卻步。殊不知正是這些藥物減少病情復發,降低再住院率,可以使長期總的醫療費用顯著降低。而生命的延續更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
正是由於這些障礙,普通門診醫生難以對病人施行規范的治療,很多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能受益於最新的醫學成果。怎麼辦?開設心力衰竭門診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心衰門診架起了醫患溝通的橋梁。
心衰門診往往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擔任,這些醫生熟悉心力衰竭規范治療方法,可以根據病情開始用藥並逐步增加劑量。更重要的是病人在相對穩定的心衰門診醫生就診,看病有了連續性,醫生更容易掌握病情變化,便於藥物調整。
世界各地的實踐證明,經過心衰門診規范治療可以改善治療狀況及預後。據國外報道,心衰病人出院後足量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者占34-35%,普通門診治療一年後仍只有38%,而經過心衰門診治療其使用率可以提高到84%,並使一年死亡率和住院率由普通門診的42%降低到21%。
重症病人和經常需要住院的病人更有可能從心衰門診治療中受益,而且相對病情來說醫療費用顯著降低。所以冠心病的藥物治療還是需要持續的。
1、常見疾病。一些常見的疾病可以造成冠心病,比如高血壓、肥胖症等。收縮期血壓比舒張期血壓更能預測冠心病事
及時的就診治療,才能夠讓患者盡快的恢復健康,擺脫疾病的困擾。 一、遺傳因素,對疾病來說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