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在於長期升高的血壓會引發心衰、冠心病、中風、高血壓腎病等一系列疾病,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我國是世界上受高血壓危害最嚴重的國家,據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調查,估計患病人數超過1.6億。面對高血壓如此高的發病率和嚴重並發症,我國高血壓的控制率卻極低,能夠把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的患者僅占6.1%。
然而,西藥需終生服用,服西藥後血壓易反彈、波動,西藥有副作用,等等,眾多因素讓多數高血壓患者難以下定決心堅持服用西藥,而把目光投向傳統中醫藥。
血壓計發明於19世紀,西醫也是從那以後才開始測量血壓,並開始了對高血壓治療的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中醫雖然歷史悠久,卻並沒有高血壓的概念。那麼,中醫在治療高血壓方面還有自己的優勢嗎?與西醫相比,它的劣勢又有哪些?人們在使用中藥降壓時,是否也有一些誤區呢?
根據其臨床表現,高血壓病屬於祖國醫學“頭痛”、“眩暈”范疇。《黃帝內經》中“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對高血壓的最早認識。
1.症狀改善明顯
高血壓的症狀主要包括:
(1)血壓升高導致的不適。頭暈、頭痛、耳鳴、失眠、胸悶、心悸氣短、健忘、腰酸乏力等;
(2)靶器官(如心、腦、腎等)損害和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症狀。如伴左心衰竭時會出現呼吸困難、氣短、胸悶、紫绀(嘴唇或指甲、皮膚發紫)等。
西藥治療高血壓,往往能很快使血壓下降,甚至恢復正常,但在改善頭暈、頭痛等症狀上效果欠佳。而中醫中藥是以辨證為基礎的,強調整體治療,症狀改善比較理想。如當高血壓患者出現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煩躁等症狀時,中醫認為是由於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陽亢化風所致。通過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治療,往往在血壓下降的同時,上述症狀也隨之改善。而結合補腎之法,用中藥六味地黃丸、大定風珠等補肝腎治療後,甚至還有提高性生活質量,減少夜尿,改善腎虛的作用。
再舉個常見的例子,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因為已經適應了“高血壓”的狀況,頭疼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單純地使用西藥降壓後,血壓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反而不能適應“血壓正常”的狀況了,頭疼的症狀更明顯。而中藥治療高血壓,降低血壓緩慢,同時症狀改善明顯。
因此,中醫治療高血壓不單著眼於血壓的下降,更著眼於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2.保護靶器官
治療高血壓,降壓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但是不能僅僅局限於降壓,更重要的是在降壓的同時,要預防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因為靶器官受損引發的心衰、腎衰等往往比高血壓本身更為致命。
除一些西藥有保護靶器官的作用外,目前一些研究發現,中醫中藥在對某些受損器官的逆轉以及並發症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例如活血祛淤中藥丹參、田七、赤芍、丹皮等協同降壓的同時,還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預防及治療中風的效果;又如黃芪可強心利尿,降壓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腎功能。
而且,中藥治療高血壓,通常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以中藥復方,調整體內環境,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使心、腦、腎、血管得到保護。
3.與西藥合用減除副作用
中、西醫治療高血壓各有優勢,亦各有局限。臨床實驗證明,中西藥合用療效優於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中醫治療根本原則以平衡陰陽、調整氣血運行為主。一般認為,中藥近期療效較低,而西藥近期療效較高,但毒、副作用較大。
中西藥合用後,西藥既可發揮近期療效高的長處,又由於用量相應減少而減輕其毒、副作用。中藥的降壓作用可提高近期療效,又具有遠期降壓作用。故中西藥合用治療高血壓,具有見效快、療效高、副作用少的優點。
如常用的鈣拮抗劑硝苯地平(心痛定),很多患者長期服用以後往往出現浮腫,就可以同時給予健脾利濕的中藥白術、茯苓、豬苓、車前子等加以克服,使其浮腫消退;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降壓藥(如開博通、洛丁新、一平蘇等)會因有咳嗽而不得不停藥,對此可選用中藥桑葉、桑白皮、百部、前胡、陳皮、蟬衣、佛耳草、川貝、象貝等疏風宣肺止咳,針對有的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狀,還可以加用馬勃、玄參等清熱利咽。
可見中西藥合理聯用,可以減輕或消除副作用,達到“減副增效”的目的。
概 述 想了解一下關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狀的問題。因為現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實在是太高了,尤其
概 述 動脈硬化這個病例在國內來說越來越多,動脈硬化是根據人的年齡增長隨之出現的一種血管疾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