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金標准與新突破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引進了許多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和理念,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和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許多人對新技術缺乏了解或心存顧慮,往往拒絕醫生的診治建議,結果錯過了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期。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髒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使心肌供血不足,就會發生冠心病,出現心絞痛甚至發生危及生命的心肌梗死。鑒於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增加趨勢,患者的發病年齡呈日益年輕化趨勢,普及冠心病的診治知識,做到冠心病的早預防、早診斷和早治療,就成為一項緊迫的公共衛生任務。
如何才能做到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呢?對於有心絞痛等冠心病典型症狀的人,在出現症狀後及時到醫院接受心電圖等相應檢查,有可能使疾病得到確診。但是,有許多患者,平時沒有任何不適,只在勞累過度或運動時出現胸痛或胸部緊縮、壓迫感,休息一下,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這些症狀常常被患者忽視,從而失去了早期診斷冠心病的機會。
診斷冠心病有許多方法,如心電圖檢查、運動試驗、核素心肌掃描等,這些都可為冠心病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但冠狀動脈造影仍是目前確診冠心病的最可靠方法,稱之為“金標准”。這種方法在臨床應用已經有40多年歷史,它是通過皮膚穿刺血管插入一根細小導管,在x線透視引導下,將導管送至冠狀動脈開口處,然後注入造影劑,在x線下成像後,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就可一目了然,並可為進一步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患者的創傷小,痛苦少,多數患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檢查,沒有明顯的不適感,全部操作過程只需要十幾分鐘。如果發現冠狀動脈存在狹窄或堵塞且病變適宜的話,醫生還可立即進行介入治療,使血管重新通暢。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風險極低。因此,在發達國家,這種檢查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成為及時確診冠心病、制訂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在我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還很不普及,這雖然與經濟和醫療水平的制約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對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不了解,甚至感到恐懼,對冠心病的症狀及其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意義缺乏認識。我國的冠心病患者人數據估計已經超過2000萬,而每年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患者僅有7萬~8萬人。可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在我國的應用仍需普及。
介入治療(目前主要指支架置入術)是近20多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它不用開刀即可解除冠狀動脈狹窄,現已成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主要包括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具體做法是通過一側股動脈或桡動脈穿刺,將裝有球囊的導管插入體內,在x線透視引導下,將支架系統送達狹窄部位後,在體外將球囊加壓膨脹,使支架擴張釋放,撐開狹窄或堵塞的血管並將輸送系統退出,血管彈性回縮產生的環形壓力使支架附著牢固,使血管腔恢復通暢。它可以解除心肌缺血,消除心絞痛等症狀,避免發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此法也用於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在我國,由於急診介入手術的成功開展,在一些大的醫學中心,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由原來的10%以上下降到5%以內。與內科藥物治療相比,介入治療減輕心絞痛的效果更為確切;與外科搭橋手術相比,介入治療的創傷小,風險低,病人恢復快。近20多年來,冠心病介入治療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最初使用球囊擴張,使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通暢,由於血管的彈性回縮和慢性收縮,術後6個月內再狹窄的發生率高達40%左右。支架置入術由於有效地防止了血管彈性回縮和收縮,再狹窄的發生率明顯減少,但由於支架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術後再狹窄的發生率仍在20%左右,使不少人不得不重復介入治療。近兩年來應用的藥物塗層支架(如紫杉醇塗層支架、雷帕霉素塗層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突破性進展。采用藥物塗層支架後,由於藥物可以有效抑制支架引起的血管內膜過度增生反應,從而使血管再狹窄的發生率降至9%以下。
值得廣大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屬欣慰的是,在代表冠心病介入治療最新技術的藥物塗層支架的臨床應用方面,我國基本與發達國家同步。盡管目前我國每年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人數比發達國家要少許多,但在我國一些大的醫學中心,治療成功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許多地市級以上的醫院都可以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完成介入治療的患者人數正以每年增加30%~40%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