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今年50歲,從去年查出高血壓以來,雖然找遍名醫,他的血壓卻一直降不下來。專家最後發現,不是名醫沒水平,也不是藥沒效果,而是焦慮症在作怪。
原來,去年有一段時間,老張總覺得頭疼頭暈,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有高血壓,心裡更緊張了。之後老張專門找了比較有名的心髒科專家,專家根據他的情況開出了降壓藥方。藥拿回家後,老張並沒有急著吃,而是仔細看了幾種藥的說明書,他發現這些藥物都有副作用,如心動過緩、低血鉀、腳腫、咳嗽等等,由於擔心藥物副作用對自己身體的影響,他決定只吃醫生要求劑量的一半。
吃藥後,他幾乎每天都會測量自己的血壓,發現血壓並沒有明顯下降,他更著急了。通過朋友介紹,找了另一個有經驗的專家看。這位專家給他換了藥,可是他拿到藥後,還是先研究這些藥的副作用,還是沒按醫生要求的劑量吃。就這樣反反復復找了好幾位專家,歷經一年多,老張的血壓硬是沒降下來。最近,他來到心髒科就診,該院心理科主任為老張進行了測試,發現老張患有典型的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可以影響血壓,導致血壓波動,另外,因為焦慮,過分關注藥物的副作用,而不按醫生要求的劑量服藥,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老張的血壓老降不下來。
誤區之一是“不難受不服藥”:
有不少患者雖認可用藥,但卻以自覺症狀之有無及忍受成都來取捨用藥。這同樣是十分有害的。臨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檢測血壓有明顯異常或進行有關檢查時才知道心、腎、腦及血管已有程度不等的損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無察覺”時突發中風、心肌梗死等致殘致死悲劇。這就警示我們,血壓升高及器官受損的程度、預後與患者的自覺症狀可以不一致,待到難受不了再去服藥,豈不亡羊補牢,悔之晚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客觀指標——血壓值及作為靶器官的心、腎、腦、血管損傷的客觀檢查資料去遵醫矚用藥。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症狀 1、疼痛——輕者休息時減輕或消失,行走時復
春暖花開,人們都愛出去踏青郊游。可賞花歸來,不少人臉上身上“桃花朵朵開”似的長了皮疹;或者鼻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