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是隨著人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動脈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高血脂症,抽煙三大危險因子,其他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狀態,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有關系。
(1)高血壓:高壓血流長期沖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造成血脂易在動脈壁沉積,形成脂肪斑塊並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壓不控制,心肌梗塞發生率約提高2~3倍,腦中風則約4倍。
(2)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過高較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3)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稱做脂蛋白)會產生變性,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
(4)抽煙:香煙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損傷動脈內壁,受傷的動脈內壁會卡住膽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積形成脂肪斑塊,同時,抽煙也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減少血流量。
(5)缺少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幫忙身體把多余膽固醇從膽道與腸道排出體外,避免過剩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此外,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消耗過剩熱量,使身體脂肪比重減少,肌肉比重增加,而減輕體重,因此缺乏運動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狀動脈硬化。
(6)肥胖: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心髒負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機率也較高,因而增加粥狀動脈硬化風險,肥胖,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島素阻抵抗症候群。
(7)過大壓力:人會因為壓力而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於是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傷害動脈血管內壁。
(8)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發生動脈硬化疾病遺傳,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嚴重高膽固醇血症,迭積在血液中,進而促發動脈硬化發生,有的是早發性高血壓,或是容易發生血栓等。
【發病機理】
本病發病機理未完全闡明,近年研究雖有進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種學說或假說從不同角度來闡述。
(一)脂質浸潤學說認為本病的九一與脂質代謝失常密切相關,其本質是動脈壁對從血漿侵入的脂質的反應,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動脈壁出現樓板樣斑塊,而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則是構成粥樣斑塊的主要成分,雖然動脈壁也能合成膽固醇和其他脂質,但近年來對動脈壁和內皮細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以及對粥樣硬化病變的組織化學和免疫化學檢查的結果,證實粥樣斑塊中的脂質主要來自血漿,血漿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是與載脂蛋白結合成脂蛋白而溶解,運轉的,LDL含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最多,VLDL含甘油三酯最多,HDL含蛋白最多,血漿中增高的脂質即以LDL和VLDL或經動脈內膜表面脂蛋白脂酶的作用而分解成殘片的形式從下述途徑侵入動脈壁:
①內皮細胞直接吞飲;
②透過內皮細胞間隙;
③經由內皮細胞的LDL受體;
④通過受損後通透性增加的內皮細胞;
⑤通過因內皮細胞缺失而直接暴露在血流的內膜下組織,脂蛋白進到中膜後,堆積在平滑肌細胞間,膠原和彈力纖維上,引起平滑肌細胞增生,平滑肌細胞和來自血液的單核細胞吞噬大量脂質成為泡沫細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釋出膽固醇,膽固醇酯,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質,LDL還與動脈壁的蛋白多糖結合產生不溶性沉澱,都能刺激纖維組織增生,所有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樣斑塊。
脂蛋白中的HDL可將膽固醇送到肝髒分解,抑制細胞攝入LDL和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因而被認為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脂質經過氧化作用而產生的脂質過氧化物,有細胞毒性,損傷細胞膜,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二)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學說前者認為本病開始於局部凝血機制亢進,動脈內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後血栓被增生的內皮細胞所覆蓋而並入動脈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細胞崩解而釋出脂質和其他活性物質,逐漸形成粥樣斑塊,後者認為本病開始於動脈內膜損傷,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該處粘附繼而聚集,隨後發生纖維蛋白沉積,形成微血栓,血小板聚集後釋出一些活性物質,其中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能對抗血管壁合成的前列環素(prostacycline,PGI2)所具有的使血小板解聚和血管擴張的作用,而促進血小板進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縮;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可刺激平滑肌的細胞增生,收縮並向內膜游移;5-羟色胺和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可刺激纖維母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腎上腺素和二磷酸腺苷可促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第Ⅷ因子使血小板進一步粘附;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factor4)可使血管收縮;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PAI)使血栓的溶解受到抑制,這些物質使內皮細胞進一步損傷,從而導致LDL,纖維蛋白原進入內膜和內膜下;使單核細胞聚集於內膜,發展成為泡沫細胞;使平滑肌細胞增生,移入內膜,吞噬脂質;並使內皮細胞增殖,都有利於粥樣硬化的形成。
(三)損傷反應學說認為粥樣斑塊的形成是動脈對內膜損傷的反應,動脈內膜損傷可表現為內膜功能紊亂如內膜滲透過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現為內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長期高脂血症,由於血壓增高,動脈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狹窄等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所產生的湍流,剪切應力,以及由於糖尿病,吸煙,細菌,病毒,毒素,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質如兒茶酚胺,5-羟色胺,組織胺,激肽,內皮素,血管緊張素等的長期反復作用;都足以損傷內膜或引起功能變化,有利於脂質的沉積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樣硬化。
(四)單克隆學說亦即單元性繁殖學說,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每一個病灶都來源於一個單一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這個細胞是以後增生成許多細胞的始祖,在一些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內皮細胞源生長因子,單核細胞源生長因子,LDL,可能還有病毒的作用下不斷增殖並吞噬脂質,因而類似於良性腫瘤,並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雖然通過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同工酶的測定,發現絕大多數病變動脈壁纖維斑塊中只含有一種G6PD同工酶,顯示纖維斑塊的單克隆特性,但也有認為病變的單酶表現型並不一定意味著此病變的起源是克隆性的,也有可能來源於含有同一同工酶的多個細胞,然而由於不斷重復的細胞死亡和生長,使測定結果顯示單酶表現型,事實上將粥樣斑塊內的平滑肌細胞進行培養,還未顯示出這些細胞會像腫瘤一樣無限增殖。
(五)其他與發病有關的其他機理尚有神經,內分泌的變化,動脈壁基質內酸性蛋白多糖質和量的改變(硫酸皮膚素增多,而硫酸軟骨素A和C減少),動脈壁酶活性的降低等,這些情況可通過影響血管運動,脂質代謝,血管壁的合成代謝等而有利於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
概 述 心腦血管飲食要以清淡為主,要少吃糖少吃鹽,低脂飲食為主,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禽
1、補鐵 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漿鐵低於正常,因此多吃豌豆、木耳等富鐵食物,不但可以降血壓,還可預防老年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