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橋手術
下肢動脈搭橋手術就是使用一段血管將病變閉塞的血管兩端相對正常的動脈連接起來,恢復病變遠端的動脈血流,就像血液經過一座橋繞過了病變的動脈。這種手術至少符合三方面的條件才能進行,第一,因為手術是有一定風險的,且術後的抗凝治療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所以只有那些嚴重的下肢缺血,比如3期、4期的病人和嚴重的2期病人才需要搭橋手術;第二,因為搭橋手術需要有良好的流出道血管,就像一座橋在河的兩岸都要有堅實的橋墩才能牢固,因此那些病變廣泛,流出道血管不好的病人不適合搭橋手術,第三,手術有一定的創傷,又需要肝素化,因此只有全身情況能夠承受手術打擊並且沒有活動性消化道潰瘍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才適合手術。
2、介入治療
經皮血管成形術(PTA)和支架置入術使得治療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變得微創、安全、有效。經過近年的發展,該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將成為臨床治療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主要手段。
介入治療以其創傷小、可重復性高、恢復快、並發症少等優點逐漸受到重視,並逐漸成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主要手段。
3、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
適用於短段病變者。但術後早期易並發血栓形成,後期可再度發生狹窄。近年來已少用於肢體動脈。但頸動脈分叉部病變血栓內膜切除術的療效尚較滿意。
4、斑塊旋切術
近年來還有一種新式治療方法,就是斑塊旋切術,利用silverhawk斑塊旋切系統,將血管中不斷沉積的斑塊直接取出而使動脈暢通,截至目前已應用該技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患者58例次,在治療數量和效果方面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得到業內同行廣泛認可,也為更多患者帶來了希望。
腔內斑塊切除術可以治療從股動脈到足背動脈的所有下肢動脈病變。尤其適用於一些不宜植入支架的位置,如腘動脈及膝下血管等,支架術後再狹窄這一難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提高檢出率很重要
我國下肢動脈硬化疾病的主要特點是知曉率和治療率低。例如,在對北京萬壽路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被檢出的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約90%無明顯症狀,知曉自己患病的比例不到10%,治療率更低。
1、提高檢出率要提高下肢動脈硬化性疾病的診治水平,關鍵是提高知曉率,重視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的早期檢出。
而要做到早期檢出,以下2點需要特別重視:
a)識別高危人群下肢動脈硬化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齡在5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以下1項或多項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和高凝狀態等;年齡50~69歲,有心血管危險因素(尤其是吸煙或糖尿病);年齡超過70歲;已知有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者;運動後,下肢疲勞症狀明顯或下肢有難以愈合的傷口。
b)做相應檢查下肢動脈硬化的診斷標准有3條:①有下肢症狀(下肢皮膚和趾甲有慢性缺血體征,如蒼白,低溫及潰瘍;間歇性跛行:下肢靜息痛;足部皮膚紫绀等)、股動脈聞及雜音、足背動脈或胫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②靜息踝肱指數(ABI)。ABI是快速、有效的下肢動脈硬化確診方法,可用於人群的普查。具體方法:用袖帶血壓計分別測定雙側肱動脈和雙側踝動脈收縮壓,並將踝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進行比較。若靜息ABI<0.9,通常可確診下肢動脈硬化。
3、下肢動脈硬化理解上來說就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我們對於動脈硬化閉塞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認識較少。近年來關於動脈硬化閉塞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非常迅速。以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只是一種局部的節段性病變,但現在逐步發現它屬於彌漫性病變。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手術包括傳統的搭橋手術,介入手術,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和新型的斑塊旋切術,這些手術各有優點,患者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
(實習編輯:梁慧儀)
概 述 高血壓這種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了,這種疾病對我們身體的危害比較大,特別是這
動脈硬化宜食用: 1、宜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及復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等),少吃單純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