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動脈硬化 >> 下肢動脈硬化症愛找三類人

下肢動脈硬化症愛找三類人

  三種慢性病易引起下肢動脈硬化

  1.高血壓使大中動脈管壁側壓增加,血流速加快,長期沖擊動脈管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脂質在動脈壁內大量沉積,顯著增加下肢動脈硬化危險。據報道,長期高血壓使男性間隙性跛行增加2.5倍,女性增加4倍多,與高血壓嚴重度呈正比。

  2.低密度脂蛋白易於在動脈內膜下積聚,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加重下肢動脈硬化、狹窄與閉塞程度。總膽固醇每升高10毫克/分升,發生下肢動脈硬化的危險性加大約5%~10%。所以,長期高血脂的人,要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3.糖尿病是下肢動脈硬化的最重要病因之一,可增加2—4倍的風險。因為糖尿病不僅糖代謝紊亂,脂代謝也異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脂肪易沉積在血管內壁下,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加重下肢動脈病變。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

  “通俗來講,如果將血管比喻成水管的話,時間長了,水管上附著水垢,若不及時處理,水垢越積越厚,水管裡的水溜就會越來越小。”專家說。

  下肢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當血中的脂質成分沉積在通往下肢的動脈內膜上,導致內膜面向管腔內突起,造成管腔狹窄,通往下肢的血流減少。隨著病變的進展,管腔越來越狹窄甚至堵塞,當血流供應不能滿足肢體運動時對氧的需求,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最初表現為肢體發涼、發麻,行走時下肢肌肉對氧的需求增加,而病變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夠的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迫使肌肉細胞進行乏氧代謝,由此而產生大量酸性代謝廢物,進而引起疼痛。當活動停止,代謝廢物被血流帶走清除,疼痛感消失,這種症狀重復出現。從開始行走到出現疼痛被迫停下來的距離叫跛行距離。隨著病變的進展,跛行距離逐漸縮短。當發展到側支小動脈也不足以維持肢體的需求時,血供最差的趾端部分出現晝夜不停的疼痛,稱為靜息痛,進而會造成腳趾潰瘍、壞疽等症狀。

  年輕化是下肢動脈硬化的發展趨勢

  專家介紹,下肢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非炎症性血管疾病。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腦血管硬化可導致腦栓塞,心髒血管硬化可導致心梗,而下肢動脈硬化輕則腿軟發涼,重則腳足壞死。特別是進入冬季,冷空氣刺激血管收縮加劇,是下肢缺血的高發期。“以前下肢動脈硬化患者多見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現在發病年齡提前至40-50歲,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15%。”專家表示,從近年該院血管外科下肢動脈硬化患者年齡的研究分析顯示,60歲以上中老年人占門診量的60%,50歲—60歲的中年人占門診量的35%,年齡最大的95歲,年齡最小的才30多歲。

  專家說,隨著城市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節奏快、壓力大,高蛋白、高脂肪的不良飲食習慣,是動脈硬化發病率逐年增高和動脈硬化年輕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此外,抽煙、喝酒、寒冷等因素也可誘發下肢動脈硬化的發生。特別是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下肢動脈硬化,出現腳趾壞疽,即糖尿病足。

  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重在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特別是下肢動脈硬化患者應做到以下幾條:

  1、年輕時就要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低脂、低糖、低鹽。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刺激性食物。

  2、高脂肪、高糖類飲食會造成高膽固醇、高血脂,容易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應少進食高糖、高脂的食物,如蝦蟹、肥肉等。

  3、少飲酒不抽煙,可適量飲用葡萄酒。

  4、要學會減壓和自我調節,勞逸結合。

  此外,建議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常規做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是否有斑塊形成,以便及時確診。

熱門文章
兄弟疾病 心肌梗死與高血壓

   關於這個問題,長期以來連醫生也說不清楚。在人們的印象中,它們好像有些關系,但是究竟是什麼關系,沒有可靠的

“腹痛” 動脈硬化乃真凶

動脈硬化,我們平時沒少聽,簡單說,就是動脈壁彈性降低、變硬了,在老年人中很常見。人的心髒就如一台水泵,每天不斷高壓運轉約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