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須控制飯量。因為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轉化為脂肪,所以每餐的主食應定量食用。
2、控制脂肪的攝入量。老年人脂肪攝入量應占總熱量的2%以下,少吃高脂肪食物,如動物油、肉類等。
3、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老年人一天內膽固醇的攝入量不應超過300毫克,可少食動物肝髒、蟹黃、魚子等。
4、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中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所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是有好處的,如各種植物油、深海魚油等。
5、多食豆類食物。豆類食品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明顯降低,減少動脈硬化的形成幾率。
6、多吃含纖維素、維生素高的食物。如粗糧、大蒜、芹菜、粗燕麥、蘋果、蔥、茄子、海帶、香菇、山植等食品,可以促進膽固醇的排洩,降低血脂,有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7、高血脂病人不宜飲咖啡。大量的咖啡可使血中的膽固醇含量增高,使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增加。
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常見食品
1、大豆: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吃115克豆類,血膽固醇可降低20%,特別是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關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顯。
2、茶葉:茶能降血脂,茶區居民血膽固醇含量和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低於其他地區。
3、大蒜:大蒜可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對防止動脈硬化有利。
4、茄子:茄子在腸道內的分解產物,可與體內過多的膽固醇結合,使之排出體外。
5、香菇及木耳: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據研究,其降膽固醇的作用比降血脂藥物的療效更好。
6、洋蔥及海帶:洋蔥可使動脈脂質沉著、減少;海帶中的碘和鎂,對防止動脈脂質沉著也有一定作用。
7、魚類:魚中含有大量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對降低血膽固醇有利,漁民冠心病發病率低於內陸居民就是證明。
8、植物油:含有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膽固醇,尤以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等為佳。
營養食譜
首烏紅棗粥
[用料]何首烏50克,粳米適量,紅糖適量。
[制作]將首烏洗淨放入砂鍋煎後取汁,以藥汁與粳米、紅棗、紅糖同煮成粥,早晚長期服食。
[功效]適用於貧血患者及高血脂患者。
玉米降脂粥
[用料]粳米100克,玉米粉50克。
[制作]先將粳米放入鍋內加水500~1000毫升,煮至米開花後,放入玉米粉,同煮成粥。
[食用]每日3餐均可食用。
[功效]常服可取得良好的降脂功效。
黑芝麻降脂粥
[用料]黑芝麻30克,大米40克,桑椹30克,白糖10克。
[制作]先將黑芝麻、大米、桑椹一同搗碎,再放入砂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煮成糊狀。
[食用]加入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降脂、軟化血管,適用於高血脂病人食用。
有動脈硬化的病人在飲食方面應該怎樣調理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主要並發症,合理的飲食,對心肌梗塞治療有重要意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要嚴格臥床,營養不宜過多,進食時要注重以下問題:
(1)限制熱量攝入,以減輕心髒負擔。尤其是發病初期,應少食多餐,以流質為主,並避免過冷或過熱的膳食。隨著病情好轉,可適當增加半流食,並逐步增加熱能。答應進食適量的瘦肉、魚類、水果等。經常保持胃腸道通暢,以防大便時因過分用力加重病情。
(2)飲食應平衡、清淡且富有營養,以改善機體,包括心肌細胞的營養供給,保護和維持心髒功能,促進病人早日康復。應避免過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飲濃茶、咖啡。避免進食大量脂肪,因為有可能因餐後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加,導致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3)注重鈉、鉀平衡,適當增加鎂的攝入,以防止或減輕並發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發展。一般建議低鹽飲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鈉喪失過多,則不必過分限制鈉鹽。膳食中鈉、鉀、鎂的攝入,應據病情隨時調整。
(4)急性心肌梗塞伴心功能不全時,常有胃腸功能紊亂,飲食更應注重。發病開始的1~2天,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流質飲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心功能好轉,疼痛減輕後,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隨著病情的恢復,病後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治療,但飲食仍需柔軟,易於消化。
心肌梗塞的飲食治療
(1)急性期:為發病後3天內,必須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活動(包括進食)皆需專人護理。起病後1~3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過濾肉湯、紅棗泥湯、米湯、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補液等。凡脹氣、刺激溶液不宜吃,如豆漿、牛奶、濃茶、咖啡等。補液總量約1000~1500毫升/24小時,分5~6次喂服。天天熱量500~800千卡為宜。避免過熱過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鈉、鉀、鎂,必須加以注重。一般建議低鹽飲食,尤其是合並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小便中常見鈉的丟失,故若過分限制鈉鹽,也可誘發休克。因此,必須根據病情適當予以調整。此外,對於不能口服的患者或者根據病情需要,尚可補充胃腸外營養。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因其不能活動,脾胃功能亦必受影響,故食物必須細軟易消化。
(2)緩解期:發病4天~4周內。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為半流食,但仍應少量多餐。急性後期總熱能可增加至4200~5040千焦(1000~1200千卡)。膳食宜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消化。答應進食粥、麥片、淡奶、瘦肉、魚類、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過熱、過冷,並應少吃多餐,經常保持胃腸通暢,以防止大便過分用力。
3~4周後,隨著病人逐漸恢復活動,飲食也可適當放松,但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仍應控制,對伴有高血壓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應限鈉。肥胖者應減食。飽餐(非凡是進食多量脂肪時)應當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塞再發作,這可能與餐後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緩慢,血小板易於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關。另方面,飲食也不應限制過分,以免造成營養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負擔。
(3)恢復期:發病4周後,病情穩定後,隨其活動量的增加。一般天天熱量可保持在1000~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則有利於病損部位的修復。乳類蛋白、瘦肉、魚類、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非凡是綠葉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性質疏利通導,宜經常攝食。天天的飲食中還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纖維素,以保持大便通暢,以免排便費力。此外,恢復期後,應防止復發,其膳食原則還應包括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飽餐,控制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預防血液粘度增高和血小板凝集。戒煙、酒,如伴有高血壓和慢性心力衰竭者應限鈉。
(4)注重水和電解質平衡。食物中水的含量應與飲水及輸液量一並考慮,使適應心髒的負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應限制鈉鹽,但臨床上亦觀察到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尿中有鈉的丟失,故應根據血液生化指標予以調整。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營養代謝,認為鎂對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鎂,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成人鎂的需要量為300~400毫克/日,食物來源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產品等。已知鉀對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等均有影響,低鉀血症易發生心律失常,故應注重如有低鉀血症出現,飲食上應予調整。
(5)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時,常有胃腸功能紊亂,飲食更應注重。發病開始的1~2天,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質飲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的心律紊亂有所好轉,疼痛減輕後,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隨著病情的恢復,病後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但飲食仍需柔軟,易於消化。(6)注重高發季節的飲食調配,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除了保暖防寒外,還應多吃性暖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和營養豐富的食物,尤以各種藥粥最為適宜。陳舊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飲食,可按一般冠心病的飲食安排。
(實習編輯:梁慧儀)
概 述 我們知道癫痫也就是羊角風,而且引起癫痫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有上一輩給遺傳的,有車禍以後引起的
腦供血不足的預防 合理飲食。平時多吃新鮮蔬菜(如洋蔥、西紅柿等)、水果、魚、黑木耳、少量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