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約有1/3的腦卒中(中風)發病前會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英文簡稱TIA),這是因為輸送到腦部的血液和氧氣暫時中斷所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叫“小中風”,其症狀通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超過24小時。然而這種“小中風”卻是個強有力的先兆,如不積極預防,真正的腦卒中將會在短期內發生。事實上,半數以上的病人在腦卒中發病前都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史。
2.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也是造成人類的主要死亡原因,甚至高於惡性腫瘤。不幸的是,很多人在發生腦卒中或心肌梗死前都沒有意識到有這種病。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時,當某一根動脈血管上的粥樣斑塊破裂,大量斑塊堆積而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狹窄或堵塞,進而導致重要生命器官供血和供氧減少。如果血栓形成位於供應腦的動脈,就會發生腦卒中。如果血栓形成在心髒的血管中,就會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
3.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會引起缺血性卒中
一般導致血栓形成有三個原因:血管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流速度改變。當血管內皮受到損傷時,膽固醇和一些其他物質就像牙齒上沉積的牙斑一樣在動脈血管內壁上沉積,導致血管狹窄。這些“沉積”也稱“斑塊”。由於斑塊沿著動脈血管壁沉積,使血液越來越難以流過。斑塊也有可能會破裂,當血液中稱作血小板的血細胞粘附在一起,修復損壞的斑塊時,就形成了血栓。隨著血小板不斷堆積,血栓可以變大,直到堵塞動脈血管。血栓也可能變得不穩定並且脫落,順著動脈血流,最後到達更小的血管內。當血栓阻塞腦部動脈血管時,會阻礙血流,導致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生。
4.首次腦卒中後具有再發的高風險
研究發現,缺血性卒中患者再次發生卒中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9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7天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8%~12%,1個月內發生卒中的風險為11%~15%,90天內發生卒中的風險則高達20%。腦卒中發生後一年內,約有15%的人會因再次卒中、心髒病發作而住院或死亡。腦卒中後五年內,每100位患者中有30人會再次卒中,死亡原因多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
5.再次發生腦卒中的危害
再次卒中發生後,後遺症及肢體殘障往往要比第一次嚴重得多,其中約有25%的人因發生二次卒中而導致死亡。因此,如何防止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形成,是預防再次發生卒中的重要關鍵。
6.腦卒中後患者對血壓的管理至關重要
腦卒中無論是初發還是再次發作,高血壓都是一種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患者血壓水平高於160/100mmHg可使卒中再發的風險明顯增加。首次卒中後的患者,不論既往是否有高血壓史,均需密切監測血壓水平。急性期降壓治療應緩慢,以防止由於腦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腦損傷。但在卒中急性期(2~4周)過後,患者病情穩定時,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最好能將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所有高血壓患者均應在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礎上,合理選用降壓藥物並應堅持治療。研究表明,舒張壓保持在80mmHg以上時,每降低5mmHg,卒中再發風險可降低15%。新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140/90mmHg以下的血壓,若大幅波動,也會導致較高的卒中復發以及其他心腦血管問題。堅持每天多次測量血壓有助於發現這種問題。對於那些血壓波動較大的人,建議每天清晨醒來時測一次晨起血壓,每日服用高血壓藥之前再測一次吃藥前的血壓。這樣可以了解每天吃的降壓藥是不是能夠把24個小時的血壓都能控制得很好。
7.如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已經被證明有助於降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患者再次發生此類事件的危險。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血栓,血小板能幫助修復破裂斑塊的細胞而形成血栓。他汀類藥物能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之延緩進展並預防血栓形成。
8.腦卒中二級預防應按病因預防
所謂二級預防,是針對已經有腦卒中症狀或已發生卒中後的病人而言,這些人需預防再次發生卒中。此時除了繼續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外,還需根據卒中發生的不同原因預防再發。若為出血性卒中則主要應以控制血壓為主。缺血性卒中則還需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及他汀類藥物進行預防。使用的時機應在藥物安全性無慮的情況下愈早開始愈好。例如某人發生腦卒中住院,若已確診為腦血管硬化引起,則醫師會立即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及他汀類藥物以預防卒中的再次發生。
9.如何才能降低患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
(1)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可控危險因素的控制都非常重要,這包括:血壓水平、血膽固醇水平、吸煙、糖尿病、肥胖等。
(2)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合理飲食、增加適度運動、降低食鹽攝入量、戒煙)。
(3)如果改變生活方式效果不好,必須使用藥物治療。
(4)目前臨床藥物治療包括:對高血壓病人使用抗高血壓藥;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使用他汀類或貝特類藥;其中降壓藥、抗血小板藥、他汀類藥物、已被證明可預防腦卒中的復發。
10.抗血小板藥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必要性
既然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與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有密切關系;抑制血小板聚集無疑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從而預防卒中的遠期復發。而他汀類藥物也可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預防腦血栓形成。所以,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級預防中他汀類藥物和抗血小板治療即是重中之重。另外,由於血管內皮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始動環節,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療的同時,還應積極使用他汀類藥物(如:立普妥等),防止血管壁的損傷,才能更好地預防血栓形成。
11.常用抗血小板藥物及其作用機制
在抗血小板治療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是常用的口服藥物。(注:具備國際國內臨床循證醫學證據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專利產品藥物名稱分別為拜阿司匹林?、波立維?、培達?。)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1,從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西洛他唑是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劑,可抑制PDE活性和阻礙環磷酸腺苷(cAMP)降解及轉化,具有抗血小板、保護內皮細胞、促進血管增生等藥理學作用。氯吡格雷屬於噻吩吡啶類衍生物,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體,從另一條通路來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一種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口服片劑。過去10多年中超過十三萬名患者的多項大型臨床研究及全球超過120萬患者的臨床應用,充分證實了氯吡格雷對心腦血管及外周動脈等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療效及安全性。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促進血流通暢,可降低發生心肌梗死或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的危險,減少中風復發的機會。美國、歐洲及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都將氯吡格雷作為預防卒中再發的推薦藥物之一。2010年中國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指南中指出:與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在預防血管性事件發生方面優於阿司匹林。對高危患者(曾發生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症狀性冠狀動脈疾病或糖尿病),其效果可能更加明顯。
西洛他唑是一種新的抗血小板藥物,自1997年在中國上市以來一直是治療外周動脈疾病的首選藥物。2008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西洛他唑增加新適應症即“預防腦梗死復發(心源性腦梗死除外)”。近期在中國完成的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西洛他唑治療組腦卒中復發的風險比阿司匹林組降低了38.1%,而阿司匹林組顱內出血事件的發生數顯著高於西洛他唑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和《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也已將西洛他唑列為預防腦梗死復發的推薦藥物之一。
此外,西洛他唑可有效抑制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肥厚,預防無症狀腦梗死的發生。還可使糖尿病患者卒中復發的相對危險性下降64.4%。同時西洛他唑還是治療糖尿病患者外周動脈疾病的首選藥物,對於糖尿病患者是獲益更大的抗血小板藥物。總之,西洛他唑與傳統的抗血小板藥物不同,不僅可減少血小板聚集,還可保護內皮細胞和神經元。對有微出血風險、合並糖尿病及顱內小動脈狹窄的腦梗死患者都是更好的選擇。
12.腦卒中二級預防常用藥物及其使用劑量
(1)如服用抗高血壓藥物,通常從小劑量開始,然後按照說明書的推薦劑量即可。如使用氨氯地平(絡活喜),劑量為5mg/天,每日一次。通常4~8周後血壓仍不達標者,可再加用其他降壓藥。
(2)如服用他汀類藥物(如:立普妥),劑量為20-40mg/次,每日一次。
(3)如果單獨服用阿司匹林,劑量為50~150mg/日,一次服用。
(4)也可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緩釋劑(200mg)的復合制劑(片劑或膠囊),2次/日。
(5)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以單藥治療為主,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50—325ms/d)都可以作為首選藥物;有證據表明氯吡格雷優於阿司匹林,尤其對於高危患者獲益更顯著。
(6)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顱內小動脈疾病患者,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好的選擇(100~200mg/日)。與阿司匹林相比,西洛他唑的安全性更高。
(7)已明確診斷為非瓣膜性房顫誘發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服用華法令抗凝治療,劑量為2~4mg/日。因服用抗凝藥有造成出血的風險,所以要求患者在服藥期間一定要監測國際標准化比值(INR),此值應控制在2.0~3.0之間。如果附近醫院沒有監測INR的條件,則不能服用華法令,只能選用阿司匹林等藥治療。
(8)降糖藥的使用,需謹遵醫囑。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都達標為佳。
1、巧治高血壓 取香蕉皮30克—60克,煎湯服用,可治高血壓。
由於肺血管阻力為肺動脈平均壓和肺靜脈平均壓之差與肺血流量之比,即肺動脈平均壓為肺靜脈平均壓加上肺血管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