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腦中風,人們並不陌生,但許多人對什麼人易發生中風、什麼時候易發生中風、什麼又是中風的前兆卻不甚了了,更不要說最新的檢測手段及治療方法了。近日,記者專訪了西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遲路湘博士。遲主任在百忙之中介紹了近幾年研究的一些進展,聽後令人耳目一新。
天熱:血液粘稠也易中風
遲主任說,在一般人心目中,中風似乎與寒冷的氣候密不可分。但臨床實踐表明,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症的老年人,夏季也容易發生“熱中風”。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裡,人體出汗較多,而老年人體內水分比年輕人要少,加上生理反應遲鈍,所以在夏天最容易“脫水”。“脫水”會使血液粘稠,這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症或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使輸向大腦的血液受阻變緩,發生中風的幾率自然增高。
專家介紹,大連第一療養院曾對1000余名腦血栓患者的發病與氣象變化的關系進行過調查,結果表明,腦血栓的形成、發病與四季氣候關系很大,其中夏季發病率較高,占總發病人次的57%。學者研究發現,夏季易發生“熱中風”,除了氣溫高的原因外,較低的氣壓也是誘發因素,當氣壓降到1000毫巴以下時,容易發生中風。
預警:防患於未然
遲主任說,中風發病前往往會出現一些預兆,對這些預兆,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診治,將腦中風消滅在發作前。這些預兆為:
1、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無力、嘴歪、流口水。這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使大腦支配軀干的神經通路受損。
2、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這是由於大腦皮層供血不足,影響了語言中樞。
3、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穩。這是由於小腦供血不足,影響其平衡功能。上述預兆可以是暫時性的,過些時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復發作,或逐漸加重。
4、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
5、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頭痛由間斷性變為持續性,或伴有惡心嘔吐。這常是由於動脈內壓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覺感受器受刺激所致。這可能是腦出血的訊號,應特別注意。
檢測:臨床上的“金標准”
遲主任強調,當出現中風預兆或懷疑患有此病時,要馬上去醫院。醫生最先要做的事,是找出中風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對症施治,使腦部損害減到最小程度。醫生通常會安排患者作一連串的診斷試驗。比如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造影術等,這些檢測技術都可為患者早期預防腦中風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運用於臨床的腦血管造影術更是受到專家們的推崇,被譽為臨床上的“金標准”。遲主任說,腦血管造影是將含碘的造影劑注人頸動脈,使相應的血管系統顯影,用以診斷顱內腦實質或血管病變的一種方法,可以查明:是血管狹窄還是出現了腦血栓?“犯罪”血管的部位在哪裡?其特點是直觀,高度准確。
治療:首推微創介入技術
遲主任說:最新的流行病學統計,在我國中風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頭號殺手,尤其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供血不足等更為常見,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導致這些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腦內和頸動脈狹窄。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現有的內科藥物治療對血管狹窄的直接療效有限,而且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復發;而外科治療又有創傷大、手術時要阻斷血流、復發後不能重復施行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矛盾,近1~2年國際上一種高科技的新治療方法陸續應用於臨床,即采用神經介入技術對狹窄動脈進行血管內擴張和支架置入術治療,這種新技術療法成功率很高,不僅療效確切而且具有創傷微小的重大優勢。
熒屏下,一根纖細的金屬導管,從病人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插入,沒有手術中常見的出血,沒有病人痛苦的表情。導管緩緩向上爬行,通過腹主動脈,“穿越”頸部動脈,進入腦部密如蛛網的血管叢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下,數字信號將清晰的“犯罪”血管部位立體圖像送到醫生眼前,醫生在病變部位植入支架支撐起狹窄血管時,其頸動脈立刻充盈顯影,顯示供血良好,血液又順暢地循環起來,病人的大腦組織重新恢復了生命力。已有過上百例腦介入手術經驗的遲路湘博士,提起這種手術贊不絕口,他稱這種手術創口小,基本無痛苦,恢復快,能立竿見影地將命懸一線的腦動脈狹窄及其它病變的患者從死亡線上奪回來,堪稱醫學奇跡。同時,他提醒說,近期有出血傾向、患有腎炎的患者不宜進行此項手術。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大氣污染的危害不止在呼吸系統,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惡化,也是因為空氣中的細小顆粒物作
七大身體信號警示高血脂 1、頭暈、頭痛、失眠、胸悶氣短、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