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心髒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力減弱,從而使心髒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肌體的需要,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症狀和體征。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霉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髒疾患等均可引起心髒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髒的負擔,而誘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誘發因素
1。感染:可直接損害心肌或間接影響心髒功能,如呼吸道感染,風濕活動等,是引起心衰最常見的因素。
2。嚴重心律失常:特別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陣發性心動過速等。
3。血容量過多:如輸血輸液過多過快、攝入鈉鹽過多。
4。過度體力勞累或情緒激動:分娩、體力勞動、暴怒。
5。治療不當:不恰當的停用洋地黃類藥物或降壓藥等。
6。原有心髒病加重或並發其他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型發展為心肌梗死,風濕性心瓣膜病合並貧血等。
心衰患者應該要如何飲食
1、限制脂肪。
肥胖者應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因為脂肪產熱量高,不利於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胃飽脹不適;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影響消化,加重心衰。
2、補充維生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納較差,加上低鈉飲食缺乏味道,故膳食應富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食品),可多吃些鮮嫩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
3、限制水的攝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時,患者的液體攝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在采取低鈉飲食的同時,更應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導致頑固性心力衰竭。
4、調節鉀的攝入。
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出現的一種電解質紊亂現象。臨床中最常見的是缺鉀,主要因為:鉀攝入不足;鉀的額外丟失;鉀經腎髒排出過多;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痺、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痺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
最少堅持五年從臨床來看,大多數中風病人都能度過急性期,而進入恢復期。恢復期一般在3~12個月內,也就是說如果中風病有半身
在當今社會,腦梗死這個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很常見的一種病症之一,但是,腦梗死到底是什麼呢?相信還是會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