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控制總的原則是:控制葷食,少食肥膩厚味食物,多采用含纖維多的清淡素食。可通過食用豆制品、適量的魚肉、瘦牛羊肉、雞肉等來補充蛋白質,食用油可采用豆油、菜油、麻油等植物油。同時還應提倡“淡食”,進食不要太鹹。這些對“淨化血液”均有益。
一般來說,血液粘稠度高的人,每日主食控制在250~300克,並且細糧搭配,瘦肉、豆制品均為50~100克,雞蛋或鴨蛋1個,乳制品250克,蔬菜500克,水果100~150克。這樣既可保證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也可防止血液粘滯因素的升高。 為什麼這樣控制飲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呢?因為粗糧中含食物纖維較多,使人對糖的吸收變慢,可避免血糖一時性升高而轉化成脂肪儲藏起來。燕麥具有降血脂和血糖的作用,牛奶中含有降膽固醇因子,將燕麥片放在牛奶或豆漿中服食,長期堅持,對降低血液粘稠度效果很好。魚類尤其是深海魚中富含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血脂的含量及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液流通狀態得以改善。大豆中的大豆皂甙可降低血膽固醇;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P,各類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果酸,這些都具有降血脂、增強血管彈性以及抗血栓等作用。 吃素能否降低血液粘稠度 血液是一種由水、無機化合物、可溶解氣體、大小不同的有機化合物以及蛋白質、脂質和糖類等高分子組成的復雜液體,其中還懸浮著大量紅細胞和血小板等。正因為血液構成成分的復雜性,才使其具有與一般液體所不同的流動性及粘稠度。那麼影響血液流動性和粘稠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1.血液的粘稠度首先與血液的有形成分,主要是與紅細胞的數量有密切的關系,紅細胞數量越多,血液粘稠度越高。 2.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越弱,血液粘稠度越稠。 3.血漿或血清作為紅細胞的懸浮介質,亦具有一定的粘稠度,這種粘稠度首先取決於其中含有的蛋白質、脂類和糖類。 4.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它是影響血漿或血清粘稠度的主要成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血液粘稠度的形成以及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占主導作用,而其中含有的脂質對血液粘稠度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因此過分強調用少吃肥肉、多吃素食的辦法去降低血液粘稠度,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一些“富貴病”便應運而生,因此不少人干脆與脂肪絕“緣”,專門吃素食,這樣做也是非常有害的。殊不知過度降低膽固醇,也會使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增加。低膽固醇易發生腦中風的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據推測,低膽固醇能使細胞膜的脆性增加,導致細胞變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粘稠度增高。需要強調的是:不同季節、時間及氣候因素能影響血液粘稠度。一般地說,血液粘稠度在冬季相對較低,夏季相對較高。在一天之內,清晨和上午血液粘稠度較高,下午和傍晚較低,尤其在悶熱或下雨氣壓較低時,血液粘稠度明顯增高,應引起人們的注意。特別要提醒的是已患高粘脂血症的人,一旦出現腹瀉症狀,由於過度脫水將使血液變得更加粘稠,必須及早補足水分,否則容易導致心腦疾病的發生。老年人由於心肌梗死住院,在醫院的精心照料下,逐漸康復。出院後的心情必然是開心的,在全家一起慶祝之余,千萬別忘了適當飲食,
口腔衛生影響著冠心病 口腔不潔為如何影響冠心病?這是因為人的口腔中藏匿著上百種細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