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根據前兩年的統計,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腫瘤,第二位的死亡原因是腦血管疾病,就是卒中,第三個就是心髒病。心腦血管疾病加起來就是第一死亡的原因,所以現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也有肺部疾病,反之亦然。以往研究也證實了這點,肺部感染後短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2-8倍。為此,來自渥太華大學的Corrales-Medina博士進行了CHS和ARIC研究,旨在驗證罹患肺炎的患者入院後是否有短期或長期的心血管疾病(CAD)風險,並將結果於2015年1月發表在JAMA雜志。
研究證明肺炎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Corrales-Medina博士等綜合了2個以社區為單位的隊列研究:心血管疾病健康研究(CHS)和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前者納入了5888例患者,入選年齡≥65歲,時間為1989-1994年;後者納入了15792例患者,入選年齡為45-64歲,時間為1987-1989年。 研究人員對入選後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直到2010年12月31日,並將每1個因罹患肺炎而入院的患者與其他2個無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匹配對照(這2個患者是從同時期內活著且仍在隨訪的人群中隨機選取的)。 主要終點為CAD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和致命性冠心病。 接著,研究人員對匹配完畢的患者進行超過10年的隨訪,觀察患者CAD的發病率和發病時間。另外,他們還對人口統計學特征、CAD高危因素、亞臨床CAD、並發症和功能狀態進行校正,以進一步評估不同時期內患者CAD的HR值。 結果顯示:CHS研究中有591例肺炎患者入院治療,其中206例在超過10年後發生CAD事件。相比較於對照組,肺炎患者在入院治療後1年CAD事件發生率最高,10年後較高。 ARIC研究中有680例肺炎患者入院治療,其中112例在超過10年後發生CAD事件。然而,第二年後,肺炎患者的CAD風險相比對照組而言並沒有顯著增高。 總體上來講,若患者因肺炎入院治療,則CAD的風險增加,短期之內增加可達4倍甚至更多,之後風險會有所降低,但仍是高於其他人群,包括有其他高危因素(如吸煙、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的患者人群。 機制方面,肺部感染是如何影響CAD的短期或長期風險的呢?有關的動物實驗證實,感染所引發的的炎症反應可蔓延至心血管,導致冠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冠脈事件或腦血管事件。另外,肺部感染可使心血管內處於高凝狀態和多器官功能失調,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 本研究有著一些啟示:首先,研究納入的肺炎患者沒有CAD病史,結果也提示,在日後CAD的監控和一級預防中,需要入院治療的肺炎應作為獨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尤其適用於肺炎和CAD患病率較高的老年人。其次,在評估預防肺炎感染的費用和好處時,也需要考慮肺炎和CAD危險因素之間的聯系。 本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1、盡管研究已經包括了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的心血管疾病事件,但仍欠缺考慮由非心血管病因致死的競爭風險。 2、對於有肺炎但沒有入院治療的患者人群,本研究沒有考慮在內。 3、本研究只納入第一次因肺炎入院治療的患者,沒有考慮期間復發肺炎入院治療的患者人群。 4、研究無法校正肺炎疫苗對結果的影響。 5、研究沒有校正可影響肺炎病因的因素,如抗生素治療,但其有可能會影響CAD長期風險的評估。 6、本研究屬於回顧性的研究,需要依靠原始的病歷資料,診斷方面或許會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