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益增長的患病人數相對應的是,由於其症狀相對輕微,持續時間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屬甚至部分醫生所忽視。研究表明,小中風患者在90天內復發中風、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總的風險高達25%!專家呼吁,警惕小中風的發生,重視小中風的治療,為中風等有關疾病的發生建立有效的預防屏障。
2011年5月11日,為了進一步規范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療流程,改善診治現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在北京公布。此次《專家共識更新版》廣泛征集了國內神經病學專家們的討論意見,在《2007年專家共識》的基礎上,對疾病定義,風險分層和評估,早期診療流程等方面進行了內容更新。《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的公布得到了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出席活動的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充分肯定了《共識更新版》的重要性,他表示:“腦血管疾病是我國人民的頭號殺手,其中小中風在我國存在著‘知曉率低,發病率高,漏診率高,治療率低’的雙高雙低現象,疾病現狀不容樂觀。《共識更新版》的編撰和公布正呼應了現時的醫療需求,從概念到操作層面上,都為廣大的臨床醫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 “小中風”新定義有望改善漏診誤診現象 與舊版共識相比,更新版最大的變化在於對小中風進行了重新定義,核心內容由原先的症狀持續時間,轉換為是否有組織學損傷。這一轉變意味著,只要患者出現症狀,無論持續時間長短,都建議通過神經影像學來觀察組織損傷情況,從而進行准確的診斷。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對此表示:“小中風的診斷一直是個難題,一方面是患者的疾病意識偏低,另一方面在診斷上,由於疾病定義中對症狀持續時間的限制,客觀上造成了部分患者被漏診或誤診。此次共識更新版推薦的組織學概念更接近該疾病的本質,在臨床上存在的漏診誤診現象有望得以顯著改善。同時,《更新版》也根據我國醫院的現實情況進行了不同的操作建議,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 此外,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識對於小中風的及時診斷也很重要。王教授特別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現一過性頭暈、一過性頭痛、一過性視物不清、一過性言語不利、一過性肢體麻木等“五個一過”症狀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醫,把握住治療的最佳時機。 早期干預杜絕“小中風”惹出的大麻煩 小中風是中風的預警器。小中風發病後的2-7天內為中風的高風險期,研究表明,患者7天內的中風風險可高達10%。盡早啟動小中風的評估和二級預防,可將患者的中風風險降低80%。《2011年加拿大抗血小板指南》新增的小中風治療推薦,明確指出在小中風早期需采取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 然而,目前我國小中風治療領域的低估現象嚴重,小中風患者的住院率僅約為6%,遠低於發達國家30%的比例。非住院患者對於藥物治療的依從性也亟待提高。 危險分層是有效治療的第一步。常用的小中風危險分層工具為ABCD評分系統,其中ABCD2評分能很好的預測短期卒中的風險。《共識更新版》建議,新發小中風患者按“急症”處理,如果患者在症狀發作72小時內,其ABCD2評分≥3分,就應入院治療。 王擁軍教授表示:“提高患者對於小中風治療的重視,臨床醫生起著重要作用。醫生應與患者充分溝通,幫助患者更好的認識小中風可能造成的大麻煩,理解規范治療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中風的發生。” 抗血小板治療抵御中風後復發威脅 小中風後發生中風,無疑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而且,有過中風史的患者又有著極高的復發風險,據統計,中風後5年內復發率高達50%左右。而中風一旦復發,將導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對此專家表示,一旦小中風後發生中風應積極配合醫生,堅持規范化治療,而其中抗血小板治療是中風後預防復發的核心治療方案。王擁軍教授說:“中風二級預防是一場持久戰,對醫生和患者來說,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抗血小板治療,尤其對於高危患者,應長期堅持更強而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如波立維 預防中風再發。” 堅持抗血小板治療的同時,患者還需積極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降血壓、降血脂,有規律的鍛煉身體,吸煙者一定要戒煙等。有效治療輔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遠離中風復發的威脅。心髒停搏包含兩種病理生理截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原發性心髒停搏,其動脈血在心髒停搏時含氧量往往是充足的。 心髒是一個泵,
據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高血壓患者多達3億,並且每年以300萬人的驚人速度遞增。專家表示,一旦得了高血壓,患者不僅需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