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益增長的患病人數相對應的是,由於其症狀相對輕微,持續時間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屬甚至部分醫生所忽視。研究表明,小中風患者在90天內復發中風、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總的風險高達25%!專家呼吁,警惕小中風的發生,重視小中風的治療,為中風等有關疾病的發生建立有效的預防屏障。
2011年5月11日,為了進一步規范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療流程,改善診治現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在北京公布。此次《專家共識更新版》廣泛征集了國內神經病學專家們的討論意見,在《2007年專家共識》的基礎上,對疾病定義,風險分層和評估,早期診療流程等方面進行了內容更新。《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的公布得到了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出席活動的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充分肯定了《共識更新版》的重要性,他表示:“腦血管疾病是我國人民的頭號殺手,其中小中風在我國存在著‘知曉率低,發病率高,漏診率高,治療率低’的雙高雙低現象,疾病現狀不容樂觀。《共識更新版》的編撰和公布正呼應了現時的醫療需求,從概念到操作層面上,都為廣大的臨床醫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 “小中風”新定義有望改善漏診誤診現象 與舊版共識相比,更新版最大的變化在於對小中風進行了重新定義,核心內容由原先的症狀持續時間,轉換為是否有組織學損傷。這一轉變意味著,只要患者出現症狀,無論持續時間長短,都建議通過神經影像學來觀察組織損傷情況,從而進行准確的診斷。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對此表示:“小中風的診斷一直是個難題,一方面是患者的疾病意識偏低,另一方面在診斷上,由於疾病定義中對症狀持續時間的限制,客觀上造成了部分患者被漏診或誤診。此次共識更新版推薦的組織學概念更接近該疾病的本質,在臨床上存在的漏診誤診現象有望得以顯著改善。同時,《更新版》也根據我國醫院的現實情況進行了不同的操作建議,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 此外,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識對於小中風的及時診斷也很重要。王教授特別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現一過性頭暈、一過性頭痛、一過性視物不清、一過性言語不利、一過性肢體麻木等“五個一過”症狀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醫,把握住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