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單細胞、游離肌肉條和動物心髒電生理研究的結果顯示,心律失常有多種不同發生機制,如折返、自律性改變、觸發激動(後除極引起)和調變的平行收縮等。然而,由於條件限制,目前能直接對人在體心髒研究的僅限於折返機制,臨床檢查尚不能判斷大多數心律失常的電生理機制,更不能區別心律失常的離子流機制。
心律失常的電生理機制主要包括沖動發生異常、沖動傳導異常以及二者聯合存在。沖動發生異常見於:①正常自律性狀態,正常起搏點(最高與潛在起搏點)位相4除極過快或過慢。②異常自律性狀態,正常無自律性的快反應細胞(心室和心房肌),以及正常具自律性的快反應細胞(浦頃野纖維)由於病變使膜電位降低達-50~-60mV時,均出現異常自律性,前者由無自律性轉為具自律性,後者則自律性增高。③一次動作電位後除極觸發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