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功能不全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深入,有關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和臨床治療的新認識使傳統概念有所改變,心功能不全被定義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髒舒縮功能障礙,發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環血量與血管舒縮功能正常時不能滿足全身代謝對血流的需要,從而導致具有血流動力異常和神經激素系統激活兩方面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有心功能不全綜合征或心力衰竭綜合征之稱。泵衰竭原指急性心肌梗塞時的左心衰竭,現對不同病因引起的心髒泵血功能障礙,有人統稱之為泵衰竭,傳統概念認為心功能不全患者均有器官瘀血的症狀,因而又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新概念認為心功能不全可分為無症狀與有症狀兩個階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礙的客觀證據(如心左室射血分數降低),但無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狀,心功能尚屬NYHA(紐約心髒病學會)I級,是有症狀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進行有效治療,遲早會發展成有症狀心功能不全。據心功能不全發生的緩急,循環系統代償程度的差別,臨床還有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代償性心功能不全等不同表現。
下列各種原因,使心髒排血量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甚至喪失排血功能,即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acutecardiacinsufficiency)。 1.急性彌漫性心肌損害引起心肌收縮無力,如急性心肌炎、廣泛性心肌梗塞等。 2.急起的機械性阻塞引起心髒阻力負荷加重,排血受阻,如嚴重的瓣膜狹窄、心室流出道梗阻、心房內球瓣樣血栓或粘液瘤嵌頓,動脈總干或大分支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