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的立位姿勢
測量方式:用一鉛錘或重物系上一根細繩做一垂直地面的垂線,然後,讓被測試者站在繩子的一側或前面。 側方觀察:垂線由外耳道→頸椎椎骨體→肩關節→體干前後側正中→股骨大轉子(或髋關節中心略偏後側)→膝關節中心略偏前側→緊貼足外踝前部。 後方觀察:垂線由頭正中→脊柱→雙下肢正中位(注:從頭到腳,垂線兩側的身體部位與垂線兩側的身體部位與垂線間的距離應相互對稱) 2常見的幾種腦癱患兒的站立姿勢 頭前屈,背呈弓形或腰部生理彎曲加劇,髋、膝關節呈屈曲位;足外翻、尖足或足背屈超過90度,雙側上肢呈屈曲位或處於正常狀態。 頭探前,背呈方形,膝關節呈過伸展位或髋關節屈曲內旋,足外翻。 患兒只是一側肢體受影響,上肢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手指呈握拳或半握拳位,髋關節屈曲、內旋、膝關節呈屈曲或過伸展位,足內翻、底屈。 3跪立平衡及負重訓練 與站立位相比,跪位似乎像是把患兒的腿減短一半似的,若腦癱患兒連跪位平衡都維持不好,那麼,日後的站立及行走就可想而知了。 跪位平衡開始訓練時,可讓患兒用雙手握住床欄或椅子背、桌上固定棒等,家長把雙手放在患兒骨盆兩側,以幫助患兒控制骨盆保持充分伸展的位置。之後,家長要不斷誘導患兒學會自我控制好骨盆的位置,直到患兒雙手也能不需扶持,自由自在地玩耍眼前的玩具為止。 4站立訓練 1)被動站立訓練:對於那些痙攣型或其它類型腦癱患兒來說,被動站立,不僅降低肌張力,預防骨質疏松,而且,能給患兒雙足一正確的負重感覺。同時,也可避免一些像足內翻、外翻等的現象出現。 方法:利用斜板、站立櫃或固定膝關節文具等把患兒雙腳分開後,將腳尖對正前方,擺放於地面固定好,讓患兒在這種體位下,每日持續站15—20分鐘左右。 2)主動站立訓練 5單腳站立訓練 當患兒主動站立位可基本維持後,我們就可逐步著手開始患兒單腳站立的訓練,這也是立位動態平衡訓練的開始。 方法1:徒手方法,也就是說,不利用任何輔助器具,只靠家長雙手來誘導患兒身體重心的移動。 A.橫向移動:家長雙手放於患兒骨盆兩側,當身體重心移向一側時,家長用放在該側的手通過骨盆向下肢施加一個向下的壓力。而另一只手通過上提患兒的骨盆來誘導患兒放松該側下肢,把身體重心移向對側。 B.縱向移動:患兒呈一腳前一腳後的姿勢站立身體重心移向前腳時,家長把一只手放在該側的臀部,給患兒一向前的推力,另一只手放在患兒對側肩膀,以確保體干也隨之前移。反之,當患兒身體重心向後移時,家長的雙手由推力變為向後拉。方法2:也可讓患兒站於自制的平衡板上,家長用雙手扶著患兒骨盆兩側,一則可保護患兒以免摔倒,二則可通過對骨盆的推拉動作,來誘導患兒學會如何把身體的重心從左移到右,從前移到後。 方法3:也可讓患兒站在家中的地秤上,讓雙腳踩在上面,然後,身體重心慢慢地由一側移向另一側。通過地秤,我們可從量上看出患兒單腳負重能力的大小。 6單腳移動的訓練方法 方法1:徒手方法,家長讓患兒手扶一張椅子站定後,讓患兒把身體重心移到一側,家長把一只手放在患兒膝關節前部,另一只手放於同側膝關節周圍,然後,讓患兒屈膝上抬,腳尖勾起,然後再慢慢伸直腳,足跟先著地。這樣,反復地由前向後,再由後向前地練習,直到患兒能自我掌握這一動作。 方法2:讓患兒雙手扶床欄站立後,把身體重心移向另一側,另一只腳可踩一小木車、旱冰鞋或球、木棒之類可滾動的物體。然後,讓患兒把腳向前向後擺動。 方法3:讓患兒扶床欄,一只腳負重,另一只腳邁上,邁下小木凳之類有一定高度的物體。物體的高度,可根據患兒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增高。 7幾種常見的輔助腦癱患兒行走的方法 1)如果患兒的站立姿勢如圖6—114所示,那麼,在步行時,家長需站在患兒前方,用雙手牽住他的雙手(注意保持患兒雙肘關節伸直)輔助他慢慢地把雙腳放平後再走。若患兒已有了一定的的行走能力,我們也可以讓他雙手借助一手推車椅子等較穩固的物件行走。扶手的高度應以患兒體干略微前傾,雙肘伸直為准。 2)若患兒站立姿式呈膝關節過伸展位,家長輔助患兒行走的方法與上述方法類似,只是家長雙手借助或其它物件扶手的高度應略微低一些,以便患兒在行走時,髋關節、膝關節能維持一較小的屈曲位。 3)對於那些屬於偏癱型的腦癱患兒來說,如果他的患側肌張力較高,在行走時,家長可以用手牽住他的患手,那麼,一方面可被動地使他患側上肢得到充分伸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行走中,患側上肢肌張力的增高。反之,患側肌張力較低或接近正常時,我們牽拉患兒的健手行走時要比牽拉患手行走有益行多。因為,患兒的患側在行走中,可逐步學會一正常的行走姿態。如:在邁步時,體於的旋轉,向前擺動手臂等。1、少量多餐 心髒病病人不宜吃得過多,每日總熱能分4~5次攝入,以減少餐後胃腸過度充盈及橫膈抬高,避免心髒工作量增加。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和有害血脂(甘油三酯)的水平,而降低了起保護作用的HDL(被稱作是&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