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1、內科治療內科保守治療的目的是減輕腦缺血的症狀,降低”腦卒中”的危險,很好地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內科保守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體重。 (2)戒煙。 (3)限制酒精消耗。 (4)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許多隨機的、前瞻性多中心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可以顯著降低腦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常用的藥物為”阿司匹林”、噻氯匹定(ticlopidine,商品名抵克力得)等。 (5)改善腦缺血的症狀。 (6)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2、外科手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的發作。標准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endarterectomy,CE)。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於1954年開始實施,最初的一些嘗試顯示效果不佳,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其並發症越來越少,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每年約有10萬人接受CE手術。20世紀90年代初,幾項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相繼報道,對C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客觀評價,其中的3個最具影響力的試驗分別為ECST、NASCET和無症狀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AsymptomaticCarotidAtherosclerosisStudy,ACAS)。ECST和NASCET的研究對象均為症狀性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兩個試驗的結論一致:①CE治療對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療效優於內科藥物療法,頸動脈狹窄度為70%~99%的行CE,患者明顯獲益;②狹窄度為0%~29%的患者3年內發生卒中的可能性很小,CE的危險性遠遠超過獲益,不宜行CE;③狹窄度為30%~69%的患者初步認為不宜行CE,但有待進一步驗證。ACAS對無症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隨機分組行CE和藥物治療,結果表明,頸動脈狹窄程度≥60%的患者,兩組的累計卒中和死亡率分別為5.1%和11.0%,CE的效果遠優於藥物治療。一般認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60%者可行CE,有的學者認為由於無症狀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率低,可待狹窄≥80%時再行手術。一般的心律失常都采取保守的治療方法或者是不需要治療之需要在飲食作息等方面多加注意即可,如果患有心律失常但是又不太嚴重的患
概 述 動脈硬化是一種人體非炎症性病變的表現,這種疾病也是最直接影響人體動脈出現異常的情況從而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