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臨床特點為:
①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②常伴有自發性皮膚粘膜出血,反復發作;③有血栓形成;④脾腫大;⑤血小板持久性明顯增多。
病因不明。其與紅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纖維化關系密切,合稱為“骨髓增生綜合征”或“骨髓增生性疾病”(MPD)。其出血機理可能與血小板功能障礙或纖維蛋白溶解增強有關。國內報導男多於大。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點是外周血中血高,伴有出血傾向,血栓形成,肝脾腫大和粒細胞增多等。本病較少見,中醫根據以上的臨床表現,當歸屬於“血瘀”“積聚”“血證”的范疇。臨床應用“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之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血瘀,血瘀可因寒凝,氣滯,氣虛,熱邪,陰虛,肝郁等因素所致。唐容川《血證論》將消瘀列為治血證四法之一,探討了瘀血與出血的關系。強調“凡瘀血,急以祛瘀為要”,認為“吐觑、便溺,其血無不離經,凡系離經之血,與營養周身之血己腰絕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於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
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再加上造成血瘀的原因的藥物,如氣滯者可加理氣藥,肝郁者如流肝解郁藥,寒凝者加溫陽藥,陰虛者加滋補肝腎藥,毒邪引起者加解毒抗癌藥。可提高療效,減少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