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時能主動的、有的放矢地控制疾病,把疾病對人群包括對自已健康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前WHO總干事中島宏曾說過,預防疾病是最及時的,同時也是最經濟的。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的第一句話就是預防為主!那麼怎樣才有可能避免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呢?
我國著名保健專家、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紹光教授集多年教學和臨床治療與保健經驗,總結為四句話: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並著有專著。
我們說,如果一個人在疾病的發病期,藥療重於食療;如果在疾病的恢復期、亞健康和身體沒有表現出疾病的時期,食療重於藥療。應該說這個人群占整個人群的絕大部分。早在唐朝,食療養生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學派。藥王孫思邈著《千金方》時就將“食療”立論為專篇,指出“得病之際,先用食療。食治不愈,方可用藥。用藥如用兵,非緊急不能妄發,打仗就有流血犧牲”意寓藥物都有副作用。古人亦雲是藥三分毒。若長期服用往往又給患者帶來新的不適或引發出新的疾病。例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治冠心病等的藥物,多有致性功能減退,引發肝腎功能的損害且隨著藥物服用的時間越長。毒副作用越來越大。當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服用藥物的劑量越來越大、服用藥物的品種越來越多時,出現了疾病越來越不聽治、並發症越來越嚴重,其表現是一種藥物已無濟於事,常常是多種藥物聯合治療方能奏效,從而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是每況愈下,其表現是一活動就氣喘、一用力就心慌等。這使我們不得不深思,有病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人群,單靠藥物的治療方案可能是遠遠不夠的。下面針對這個絕大部份人群,簡要介紹一下合理膳食,國際上亦稱平衡飲食。因為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你不胖不瘦、膽固醇不高不低、血凝度不粘不稀、血壓正常、二便通暢、精神飽滿爽朗等。所以健康以食為天!亦稱民以食為天!其核心也是這個道理。這裡需要提到一個公民如何認識健康概念的問題:WHO給健康下過定義,大體意思是健康不但是指身體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還包括心理、生理、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道德都健康的這麼一種身體狀態。而這種狀態必須是以平衡飲食為基礎的。形象一點說像大樹的根。否則一切都等於零!
我們講合理膳食,只能對面上講,這是因為一是人群基數大,每個人的生活習性不同,再加上受文化、地理、宗教、家庭、個人生活習慣及工種等的影響,社會因素的干擾(飯店過量的油、鹽、尤其地溝油等)、自然因素、地理條件的制約,再加上篇幅、時間等的限制,很難用一個量性指標來解釋,只能原則上談一談,供大家參考。一是主食,粗細合理科學打配也得因人而宜。根據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為合理膳食提出了10條指導性意見。現簡要介紹如下,首先講食物多樣化、以谷類為主、粗細搭配。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即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多樣的食物,尤其不提倡花大把錢買保健品,來彌補多種多樣食物營養素的做法。我們講食用多種多樣的食物,主要包括植物類、食用菌藻類、動物類及純能量食物。其中植物類主要包括谷類、薯類、豆類、堅果、蔬菜及水果等;食用菌藻類主要包括各種孢子體繁殖的食用菌類如蘑菇、香菇等;動物類則主要包括各種動物、禽、魚及奶、蛋等;純能量食物主要包括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類等。它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人類健康起著保護、促進的任用。然而任何一類食物對人類這個有機體的健康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全面的抑或都是片面的。如谷類食物是傳統膳食中的主體,理論上是最好的基礎性食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最經濟的能源食物。然而如果采取不科學的精細加工再加上長期食用,必然導致因谷類表層所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大部分營養素的流失而使機體處於罹患心腦血管等疾病的亞健康或健康危害之中。
另外還要努力提高奶類的攝入量,因為奶類食品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容易消化吸收,因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鉀等,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天然食品;還有物美價廉的豆類及其制品,因其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B2、煙酸等,尤其是大豆的蛋白質,含量能達到40%等,在某種程度上對預防心腦血管性疾病、骨質疏松症、糖尿病、甚至癌症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因為豆漿中蛋白質含量雖然與牛奶相當,且易於消化吸收,其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含量卻低於牛奶,因不含膽固醇,適合於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飲用。但豆漿中鈣和維生素C含量遠低於牛奶,鋅、硒、維生素A、B2含量等也低於牛奶等。可見它們在對人類健康營養的供給上各有所長。所以建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牛奶、大豆及其制品不能相互替代,而應一個都不能少。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每天牛奶、豆漿都飲用。若長期飲用對控制體重以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肯定能起到多種保健效應。還有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減少烹調油的用量,堅持每天清淡少鹽膳食;堅持運動,戒煙限酒;提倡吃新鮮衛生的食物等,如蔬菜:原則上是新鮮、多樣化,且花色品種越多越好、生吃和熟吃相結合,盡量多吃一些根莖類的蔬菜如土豆、蘿卜、胡蘿卜、山藥、莴苣(受污染的機率較少等)等根莖類及應季節性蔬菜。相反則應盡量少吃反季節性蔬菜。總之,日常生活中要多學多看,增加交流、取長補短,努力減少或降低食源性疾病對健康的危害。
另外,如果由於以前我們的無知,已經患上心腦血管性疾病的這些人,現在怎麼辦?下面介紹一個小方子,你可以試一試。兩個目的:一是測試你患的心腦血管性疾病是原發型還是繼發型。不過不管你患的是哪個型的,效果都可以,只不過是繼發型的臨床效果要好於原發型的。二是為今後的食療和醫生治療提供臨床資料:立即行動,從今天開始,禁止食用鹽、油。如果在7~10天後,降壓藥,服用量減少且血壓波動幅度比較少,頭痛、頭昏、頭暈、乏力等臨床症狀有所緩解,即可懷疑是“不衛生的習慣、不科學的生活、不健康的行為”造成的。這樣你可以每年間隔累計在1~2個月或者更長時間不等。如首次可以堅持一周禁鹽、油,接著再低鹽、低油一周,再重復。這樣累計並慢慢延長禁鹽、油的天數和延長低鹽、油轉換時間的周期……。如果能堅持做到、做好,再加上適宜運動、提高精神質量,豐富或擴大自己(文化)的生活圈子等。對於那些患心腦血管性疾病的病人來說,從長遠看,效果好是肯定的!剛開始肯定有點痛苦,但比起因心髒病、腦血管意外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等的痛苦那是天壤之別!但是這不是唯一的,這只是不科學生活中的一部分,還有與不衛生習慣、不健康行為等也有關。正如陳春明院士如是說:“膳食的因素和慢性病的風險相關,對預防慢性病來講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還有缺少運動,抽煙,過度飲酒都會增加慢性病的風險。還包括精神方面的因素如精神緊張。甚至於還有一些遺傳因素。所以膳食只是眾多因素之一,絕不是預防疾病的唯一因素。如果得了病,就是應該以看大夫、吃藥為主導。這時候膳食的作用是幫助治療效果的提高,包括增加運動,可以使的吃藥的效果更好,這一定要分清楚。像近期一些說法那樣,因為茄子能夠吸附油所以就有利於血脂的控制。其實不是大家炒菜都知道茄子很容易吸油那樣。但是膳食脂肪到了身體裡面,它的變化並不是現實中像拿抹布擦油的過程。它到腸子裡面以後有一些物理性狀和生理性能。通過這些影響脂肪代謝或脂肪吸收。它在膽固醇的形成與膽汁的分泌都是生理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生活中一種東西吸油的現象(物理)可以形容的了的(解釋的了的),那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正確選擇藥物:各種強心藥,雖然作用性質基本相似,但它們的作用強度,快慢及維持時間卻大有差異。如洋地黃是一種慢效強心藥,口
冠心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