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動脈硬化除與年齡有關外,高血壓、高膽固醇、糠尿病、吸煙及缺乏體力活動、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缺血性心髒病是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老年人發病率高。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的粥樣硬化。引起動脈硬化除與年齡有關外,高血壓、高膽固醇、糠尿病、吸煙及缺乏體力活動、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心髒為需氧器官,需要有充足的氧及代謝物質來供給心髒收縮所需要的能量。
當心髒的耗氧量超過冠狀血流所提供血量即產生缺血引起心絞痛。心絞痛的持續時間短者數分鐘,長者30分鐘左右,有時疼痛可放射左肩及左上肢。心絞痛常發生於勞累、情緒激動、飽餐後。
老年人心絞痛常不典型而表現為勞累後氣急或憋悶。伴有心動過快或心率不齊的病人常感心慌、氣短而無胸痛。老年人心絞痛常因患肺氣腫、多髒器疾病及其它病激發,也容易為其它疾病掩蓋或誤診。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低或功能亢進等老年人常患病可誘發心絞痛發作,要進行適當的治療。肥胖病人需要減輕體重以減輕心髒負擔。避免激動、過累,不要抽煙。
飲食要堅持低鹽,少吃動物油及肉類,每餐不宜過飽,餐後應休息一個多小時再活動。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心絞痛發作。運動量應根據年齡、體質循序漸進,運動量需使心率達到一定的提高才有益。
急性心肌梗塞都要住院治療,嚴格臥床休息2~4周,情緒要安靜切忘煩燥,飲食少吃多餐,保證足量水分,低鹽、代脂肪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保持大便通暢,有不舒服及時告訴醫生以便早發現和控制並發症。
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致病因素復雜,至今尚未充分了解;病變累及冠狀動脈分支的數目、范圍、病變發展速度以及對心室功能造成的危害等均有較多變異,因此按各種類型冠心病的自然病程,深入細致地對比內科和手術治療的效果,尚有待長時期的調查研究逐漸予以充實。
根據現有的臨床經驗,冠心病的外科治療雖未能改變或逆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進程,但可以增多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冠循環。用大隱靜脈施行升主動脈-冠狀動脈旁路分流術後,大量病例的臨床隨訪觀察資料說明對心絞痛療效良好,術後1~5年60~95%的病例心絞痛消失。
心電圖恢復正常,術後10年由於移植血管不通暢或冠心病病變進展,心絞痛消失的病例減少到46%,而未經外科治療的病例心絞痛消失率僅3%。術後3~10年體力活動耐力較之未手術病例明顯改善。術後2年60%的病人能勝任正常工作,而內科治療的病例僅26%恢復工作。
“心碎”,這個人們常用來形容悲傷程度的詞匯,成了一種病症的學名。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載美國
1、預防感染 先心病患兒需要經常在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提高抗病能力;要避免感冒,盡量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同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