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常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那麼冠心病介入治療是什麼意思呢?那麼冠心病介入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並來看看冠心病的症狀。
當人老了以後,身體的各個器官都不那麼靈活了,而這類人常常會發生問題,引發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冠心病究竟是怎麼得的吧。
冠心病是指供給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其管腔發生狹窄、血栓形成或管腔閉塞等,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種心髒病,亦稱缺血性心髒病。
冠心病是怎麼得的有哪些危險因素
冠心病多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流行病學資料提示,國際范圍內,冠心病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20多歲的年輕人也時有發病。目前,冠心病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因此,客觀地講,我們還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或是逆轉冠心病,只能是通過對多個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控制,來預防或延緩疾病進展、減輕疾病症狀和改善預後。從的看來,冠心病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缺乏運動、基因變異、家族遺傳史等等,還有一些危險因素目前尚未能被很好地認識,如環境污染、慢性牙周病、呼吸睡眠障礙等也可能會加重或是誘發冠心病,但是具體到某個冠心病患者,常常是多個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後果,往往很難斷定就是某一個或某幾個危險因素造成了某個體的發病。
冠心病有哪些表現
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和預後多與病變血管狹窄的部位、程度、病程長短、發病急緩和累及的血管支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臨床上,冠心病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心絞痛
心絞痛的發生有兩種主要情形:一是冠脈血管在固定狹窄的基礎上,心肌耗氧增加(患者進行體力勞動或/和面臨精神緊張或激動等情況下),導致狹窄血管供血區域的心肌供血相對不足;二是在心肌耗氧狀態相對穩定的情形下(患者無明顯運動負荷或/和精神負荷的變化),冠脈血管發生短暫的痙攣或是血栓形成或是延展,導致病變血管供血區域的心肌絕對供血不足。這兩種情形均可導致病變血管供血區域心肌發生一過性短暫的供血不足和缺血,患者表現為一過性的發作性胸部緊縮感、重物壓迫感、胸痛、胸悶等缺血症狀,相當一部分患者,在心肌缺血時可以表現不典型,而出現無明顯原因的一過性頭痛、牙痛、腹痛等疼痛症狀,或是出汗、乏力、惡心、嘔吐,甚至暈倒等症狀,我們稱其為不典型的心絞痛症狀,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心絞痛症狀是否典型,其臨床意義是相同的,通常,不典型的心絞痛症狀往往不被人們關注和重視,容易造成臨床的漏診或誤診。心絞痛的心肌缺血多會在5-10分鐘內自行恢復或在藥物干預後恢復,因此,其發作時間一般不超過15~30分鐘。心肌耐受缺血、缺氧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鐘,心肌若是連續發生30分鐘以上的缺血缺氧,則會發生心肌的壞死,即心肌梗死。
由於心絞痛一般不伴有心肌的壞死,因此,除非發作非常頻繁,一般也不會影響心髒的功能。但是,兩個月內新發生的心絞痛、原有心絞痛症狀的頻發和加重均預示病情的加重,在短時間內有較高的疾病惡化風險,應該盡早就診。
急性心肌梗死
這是由於為心髒供血的冠狀動脈的一支血管(極少數情況為兩支或更多血管)或其分支發生了嚴重狹窄或是閉塞,導致其供血區域心肌持續性缺血,當心肌缺血狀況持續超過15~30分鐘時,心肌便會逐漸發生壞死性改變,即心肌梗死,一般心髒血管連續閉塞12-24小時後,該血管供血區域的心肌便會發生完全的壞死,壞死的心肌如同旱死的莊稼,是不可逆的,大面積的心肌壞死或者是關鍵部位的心肌發生了壞死性改變,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預後不良的關鍵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約有20%死於到達醫院之前,若是到達醫院後仍然沒有接受恰當的治療,住院死亡率仍高達30%!爭分奪秒地盡早開通閉塞的病變血管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預後的主要手段,在6-12小時內,閉塞血管開通越早,患者預後也就越好。切記,心肌梗死發病12-24小時以內這段時間,是醫務人員最有作為的時間!
猝死
這是因為突發嚴重心肌缺血導致的大面積或者是關鍵部位心肌缺血、壞死造成的嚴重的心髒功能障礙,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醫療救助,甚至沒有時間進行確診就死亡了。
心力衰竭
這是由於患者發生了大面積廣泛心肌梗死(一次或者是多次)或者長時間嚴重心肌缺血導致的有效的工作心肌數目減少或/和狀態不佳,引發了心功能不全。這些患者往往以心力衰竭為求醫的首發症狀。
心律失常
這多是由於心肌缺血或者是壞死影響了心髒產生自主節律的組織或/和激動傳導組織,造成心髒節律不正常和/或傳導不正常,對預後的影響大小不一,可終生不處理,也可以瞬間致命。
到了中老年,大多很重視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是否正常,但對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往往不了解。事實上,大多數老年人都存在
概 述 我岳父今年已經有六十一歲了,以前身體狀況也比較一般,比較不容易生病,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也不